1930年梅蘭芳率團在美國演出時,劇場經過了刻意布置:劇院門口掛有紗燈,門裏的大廳掛有宮燈,舞台上的絲絨大幕緊閉著,很吊金發碧睛觀眾的胃口。演出時,先拉開絲絨大幕,露出了中國紅緞子大幕,上麵有精美的刺繡。打開紅緞子大幕,舞台前方兩根柱子,上麵有飛舞的蟠龍,並有洋觀眾認不得的對聯(認不得卻也充滿了誘惑)。舞台前沿懸掛著四對宮燈,後邊是守舊,守舊兩邊各有門簾,舞台的兩邊豎有隔扇……這時,從上場門的門簾裏走出一位中國人,他身穿大禮服,用流利的英語向美國觀眾講解起東方古老的京劇以及梅蘭芳當晚要演什麼劇目和怎樣進行演出。當他介紹到《汾河灣》時,他卻稱之為《一隻鞋的秘密》,短短的幾句話如同畫龍點睛,立刻勾起了異邦觀眾的興趣。觀眾雖然還沒有見到梅蘭芳,卻已經陶醉和崇拜了:“東方了不起!梅蘭芳了不起!他居然能擁有這樣一位學通中西的文化人,就足見了不起!”他,就是梅蘭芳在美國演出期間的總導演和總顧問張彭春。
張彭春自幼受到父兄的影響而喜歡京劇,1910年赴美,先後就讀於克拉克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開始接觸以莎士比亞和易卜生為代表的西方戲劇。由於哥大與著名的百老彙劇場區相鄰,所以連續幾年,張又成為百老彙的常客。張於1916年首次回國,先後在南開大學和清華大學執教十多年,其間又多次赴美進修或講學,一方麵繼續以百老彙作為研究西方戲劇的窗口,同時又用比較戲劇的方法,向美國知識界介紹中國戲劇的傳統和技巧。這次梅蘭芳赴美,本來每次的演出時間定為兩小時半,張一聽說,立刻動員梅減少到兩小時。還有,是他建議刪去原來劇中的某些(慢板),而把各種舞蹈(如《紅線盜盒》中的劍舞、《西施》中的羽舞、《麻姑獻壽》中的杯盤舞和《上元夫人》中的拂塵舞等)單抽出來,分別和其他短劇組台演出。為什麼這樣做?張彭春自有他的理由:“美國人對中國戲的扮相,如旦角梳大頭、鳳冠霞帔、蟒、髯口、臉譜,以及厚底靴、馬鞭、船槳等象征性道具,十分感興趣,他們認為這些最能代表中國民族的形式……”
這番話很讓梅蘭芳一行深思。本來,國內觀眾最欣賞京劇的,首先是它的唱腔,可張非要刪掉戲中的(慢板)。本來,像旦角梳大頭、鳳冠霞帔、蟒、髯口、臉譜、馬鞭、船槳等等,國內觀眾早已司空見慣,但在美國就必須解釋——還不能光靠張先生在演出前用英語解釋,更主要的,是要用淡化了情節的“舞蹈片段”,用突出這些本來就和劇情若即或離的道具的辦法,去做最生動的“闡發”。所謂“闡發”,就是讓這些“京劇的”服裝和道具,在“京劇的”音樂裏,用“京劇的”規矩以“京劇的”程式動作起來,結果最後就形成了“京劇的”藝術。
事實證明,張的這一辦法是正確的,張作為第一個使京劇走向世界的導演,無疑是稱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