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6.誰大就聽誰的(1 / 1)

這句話在今天的京劇戲班中經常可以聽到。無論是說還是聽,人們都覺得這是一種雖不正常、卻又無可奈何的事實。

本來,在過去一個很長的時期中,向來都是黨“最大”,所以“一切聽黨(——也就是專職的行政幹部)的”,便成了自然之事。所以,無論誰幹什麼,都得根據黨的意願(既有黨的方針政策,也有領導幹部的個人喜惡)去做。

但是在解放後不久,許多名伶紛紛入了黨,甚至在基層黨組織中擔任了職務。這一來,這些名伶既是“角兒”也是“黨”——他變成了“兩頭大”,加之他更“通天”,你單純的行政幹部又能把他怎麼樣?

還有,在名伶與編、導、音、美設計人員的關係中,一向傳統是最後取決於名伶的。因為最後在舞台上和觀眾見麵的是他們,因此隻要他們不同意,你編導音美就幹沒轍!因此每每在排一個新戲之前,如果這個戲的題材是編劇提出來的,那麼最好你先征求一下名伶的意見。在征求意見時,無須多說它的內容(名伶對此不甚關心),倒是應該站在名伶的角度替他設想——“如果您上這出戲,就能充分發揮您的特長。比如某場,您可以來段趟馬;某場,您可以賣一賣,(反二黃)……”用顯現技巧去勾演員的腮幫子,則肯定是有效的!但是,有時編劇按照事先和名伶談好了的方案寫出了劇本,拿到名伶那裏就沒了下文,原因是名伶身邊的“貼心人”有所“進言”,認為排這個戲可能“失大於得”,所以名伶就“按下不表”了。即使是名伶想排,也常常會在事先談好方案的劇本上大動幹戈。按照他們的話講,這叫“重新疊一下藝術褶兒。”

大都市大劇院中的編導和音美設計,在自己的名伶麵前不可能不是低聲下氣的。但是他們一旦應邀外出“合作”,去到小都市的小劇團中,立刻又可以指手畫腳了。因為相比之下,那裏的名伶比自己就要“小”得多。

近年,為了“挽救”京劇的衰微,於是在某些地方的某些劇團的某些新戲中,邀請話劇或其他戲曲劇種的編導來“拯救”京劇。這些編導以往是憑借強烈的主體意識而聞名的,追求主體思想的哲理化,排斥主演顯現個人的表演魅力,把配演通常隻當作一種符號來擺布,對該劇種沒有通盤和公允的研究,隻是在需要時采取簡單化的“拿來主義”。近年經這樣做而“成功”的戲不少。這些戲雖然贏得新聞輿論上的支持,但是絕對不能上座兒,很難成為該劇種中的營業戲,更不能成為該劇種的“新一代”傳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