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槍手的命根——子彈(1 / 3)

在很多人心中,槍手非常神秘,也非常厲害,但是如果沒有子彈的話,那麼槍手也就隻能做“無米之炊的巧婦”了。這一章節中,我們討論的是有關子彈的一些知識。

1.子彈的基本概述

子彈雖小,但是卻有著無窮的威力。那麼,你對子彈了解多少呢,知道它由哪些部分組成,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嗎?它未來的發展又怎樣呢?

(1)子彈的組成部分

士兵離不開鋼槍,鋼槍離不開子彈。隻有烏亮的鋼槍和金黃的子彈完美配合,才有勝利的保障,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那麼,子彈到底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

其實,無論是什麼樣式的子彈,它都是由彈頭、藥筒、發射藥和火帽四部分構成。其中,彈頭是殺傷部件,除對尺寸、精度有很高的要求以外,還必須有完善的結構與外形,以保證其對目標具有較強的侵徹和毀傷效果。一般來說,彈頭的種類也很多,因而其加工的過程也不一樣。通常,我們平時看到的子彈頭多數隻有一種顏色,但實際上,子彈的顏色有許多種,如綠色、紅色、黑色和白色等。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顏色呢?原來這是因為子彈的種類繁多,用途也各不相同,為了使它在戰鬥中易於區別辨認,製造者便在彈頭的尖端塗上各種不同的顏色。

①一般來說,普通彈頭是不塗顏色或隻塗銀色(鋼心彈)的。它是由銅套包著一個用鋼或鉛製成的芯,主要用來殺傷敵人的有生目標。

②曳光彈彈頭所塗顏色為綠色,彈頭內前端為鉛心,中間帶有曳光管,管內再裝上曳光劑,尾部帶固定環,可以防止曳光劑流出。此外,曳光劑的成分有可燃物、氧化物和粘合劑等,所以在夜間飛行時,後麵總是帶著一道亮光。一般來說,曳光彈的主要作用就是顯示彈道、指示目標、修正射擊等。

③燃燒彈彈頭為紅色,彈頭內部前端裝有燃燒劑。在彈頭的中間有一鋼芯,後部裝有曳光劑。這種彈頭裏麵藏有“火種”,主要用來點燃易燃物質,如敵人的草、木偽裝設施以及彈藥庫、燃料庫、集結的車輛等。通常來說,用它射擊一些薄鐵皮製成的油箱等目標,也能收到較好效果。

④穿甲燃燒彈彈頭一般為黑色(有的在黑色外加紅圈),它的鋼芯由經過淬火的高碳鋼製成,在彈芯外還包著鉛套。此外,燃燒劑一般都裝在彈頭內部的前端,不過,就目前而言,現在生產的則多裝於彈頭的後端。通常,這種彈頭主要用來射擊敵人的輕型裝甲目標和油箱。

⑤穿甲燃燒曳光彈彈頭塗有紅色,頂部為紫色,主要供一些大口徑的機槍使用。它與燃燒彈的構造基本相同,隻是在彈頭的後端裝有曳光劑。可以說,穿甲燃燒曳光彈聚集了各種槍彈的特長,既能指示彈道,又有穿甲的能力,同時還能縱火,因此它主要被用來對空和對遠距離的目標射擊。

⑥瞬爆彈彈頭塗為白色,彈頭中部裝有炸藥,炸藥前部裝有彈帽、侵徹管和雷管,在炸藥後邊裝有曳光管。它屬於大口徑的機槍彈,用於對空射擊。彈頭一旦命中目標,在侵徹管和雷管的作用下,炸藥會隨即被引爆。彈頭在槍管內時不會遇到障礙物,所以不爆炸。但當彈頭脫離槍口後未命中目標或障礙物,一定時間之後,曳光劑的火焰也會將裏邊的黑色藥點燃,使炸藥爆炸。

此外,彈殼是槍彈上最重要的零件,呈圓筒形。它主要用於盛裝發射藥,並將彈頭和底火連接到一起,發射時,還要承受火藥的氣體壓力和槍械自動機的力量。

目前,我國製造的56式步槍普通彈彈殼材料主要有覆銅鋼和深衝優質碳素鋼兩種,早期與國外一樣,均采用的是黃銅材料。

眾所周知,國產的56彈殼由覆銅鋼和塗漆鋼製造,這一舉措對我國這樣一個銅資源缺乏的國家,具有非凡的戰略意義,不僅能夠節約成本,同時也能避免戰時進口銅料中斷的潛在風險。另外,我國在加工工藝上也有顯著改進,如目前鋼彈殼生產過程中,可以做到整個引伸加工過程中不退火,一次加工率超過85%,彈殼引伸次數減少70%以上;設備也由以前的單工位、單衝頭、低轉數發展為多工位、多衝頭、高轉速,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毛坯的改進也明顯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了成本。

此外,發射藥對於子彈來說,無論有何用途,子彈所用的發射藥大多為無煙火藥(主要成分為硝化棉)。通常無煙火藥又可分為單基、雙基和三基,而槍械用得最多的一般為單基藥。另外,不同的槍械用彈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手槍一般采用多孔速燃單基藥,步槍則選擇表麵采用加光並鈍化的單孔顆粒單基藥。

火帽(底火)由傳火孔、發火砧及擊發劑組成。它主要用於擊發產生火焰,從而迅速精準地點燃發射藥。擊發的時候,擊發劑由於受到擊針與發火砧的衝擊而發火,火焰再通過傳火孔來點燃發射藥。發射時,擊針激發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燒引燃藥筒(彈殼)內的發射藥,發射藥產生瞬燃,並產生高溫高壓,將彈頭從藥筒內擠出,彈丸在發射藥所產生的高壓推動下,向前移動,再受膛線的擠壓,產生旋轉,最終被推出槍膛。

(2)子彈的發展曆程

前麵一些章節,我們已經對子彈這一大家族進行了簡要了解。那麼,它是怎樣發展到現在的高科技水平的?

眾所周知,子彈的發展肯定是與槍械分不開的。早期的前裝滑膛槍所使用的是球形的彈丸,即彈頭與火藥分開攜帶,而且分開由槍口裝填。15世紀開始,歐洲人在前裝線膛槍中試用了卵形彈,使用後其射擊精度和射程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7世紀,瑞典人發明了一種將彈頭與發射藥都裝在紙彈殼內的定裝式槍彈,因此,裝填的過程得到簡化。之後,子彈的發展經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1807年,英國人發明了以雷汞為擊發藥的擊發火帽;1849年,法國又出現了一種米涅發明的中空的長圓柱形尖頭彈丸;1855年,英國製造出了金屬彈殼,彈殼的閉氣性能得到進一步改善,彈頭的初速度也有了提高。

1860~1870年,一些歐洲國家開始使用中心發火式金屬彈殼槍彈,從此實現了槍械的後膛裝填方式;1886年,法國陸軍開始正式裝備使用無煙火藥的8毫米步槍彈;此後,德國、瑞士與其他國家也陸續裝備類似口徑的新式槍彈;到了19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無煙火藥的采用,不僅為減小槍彈的口徑和提高槍彈性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槍彈也普遍改為被甲式,即將鉛心裝入黃銅、鋼製被甲內;19世紀末出現的後裝槍定裝式步槍彈,就結構而言,主要為被甲式圓頭彈頭,也就是帶彈頭殼的彈頭,比如意大利的6.5毫米步槍彈、德國的7毫米毛瑟步槍彈、瑞士的7.5毫米步槍彈等。此後,隨著彈道學、空氣動力學理論在軍械上的應用,於是又出現了流線型彈頭,從而改善了外彈道性能,射程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