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一種模式之下的寫作,當然無法指望其能夠產生快意。

如今,這一模式已成為社會“公害”。它不僅使一代又一代人陷入一種僵直的寫作模式,甚至使一代又一代人陷入了僵直的思維模式。它窒息了自由爛漫的孩子們所具有的鮮活的、廣闊無邊的想象力,窒息了他們的誠實品質的舒張,窒息了純潔而自然的情感的抒發,使寫作變成一種生硬的比附,一種培養虛偽習氣的演習,最終導致了成人後的平庸與無趣。它把文字活動這一人類最優美、最令人心情舒暢的活動變成了一種枯燥無味的痛苦的編造。它正在對我們所擁有的優秀的語文曆史,進行著一場漫長而深入的破壞。

3

這些年我與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和作文教學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係,我也有心想將我的有關寫作(作文)的思考係統地梳理一下,卻無奈總不得清閑,一時無法去完成自己的心願。現在,有了另樣的方式:有那麼一個團隊執著地要對我的一些理念以及我的寫作實踐進行“翻箱倒櫃”。這是一個精心組織的團隊。他們有出版人、編輯,其主力是一些有才氣、有專業知識裝備,且態度極其認真的博士生。他們“整”了我一大堆材料(有些材料,連我自己都早忘了),並且將我的作品橫過來看豎過來看,企圖敲打出一些東西來,於是就有了這套書。他們的誠心、苦心和耐心,我將永遠心存感激。

最後我要說一點意思——這也許是我最想強調的意思,那就是:這一套書中所呈現的寫作理念是開放的,它隻是若幹理念中的一種理念。文有道,亦有法,但又“文無定法”,這裏頭含有悖論,亦含有玄機。我願意論道講法,但我也相信這四個字是永恒的真理。我絕不希望我的寫作理念也成為一種模式,如果是那樣,那將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了。

我以為這套書的意義,就在於它對從前寫作模式的叩問,在於它提出了若幹需要我們一起來探討的有關中、小學生寫作的問題。也就是衝著這點意思,我們走到了一起。

達抵作文秘境的,絕對不隻有一種路線圖——此乃大法。

曹文軒

2009年5月31日淩晨於北京大學藍旗營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