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體的生命活動
上麵我們所說的由細胞所構成的那些結構,像頭部、四肢、軀幹、頸部等,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我們用肉眼看不到一些組織、神經等。人體是有生命的,並且每天都在進行生命活動,包括吃飯、走路、幹活和思維。那麼,這些生命活動是怎樣進行的呢?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千方百計觀察一些生理活動,例如血液從傷口流出、氣從鼻子吸入呼出等有關氣血的活動,另外還借助古代的一些哲學思想進行思考和推理,以說明生命活動的過程。那時他們認為,生活在天地間的人,必然與自然界有密切的關係。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睡覺,白天要活動,天冷要加衣、少外出,天熱則多在戶外活動,要減少衣物等等。另外,古人還有一種思想,叫做“同類相應”,意思是指同性質的事物,都有互相追隨的趨勢。生活在自然界的人,為了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也要跟著發生一些變化。還有一種思想是“天人相應”,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小宇宙,而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在人體上也有所反映。例如說,自然界有四季變化,春季天氣溫暖,樹木開始發芽,青草萌發,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夏天炎熱,萬物繁衍茂盛;秋季涼爽,植物開始結果實;冬季嚴寒,天寒地凍,萬物收藏。人體內部也與四季一樣,在四季裏經曆了從冬季深居簡出、氣血流動緩慢,一直到盛夏氣血旺盛;再由夏季逐漸轉入蟄伏室內,氣血又逐漸減慢循環。在一天裏,白天有太陽,氣溫高,萬物都出來活動,人體也是氣血流通旺盛;到晚上氣溫變低,一切生物活動暫停,人體的氣血也流動緩慢,並進入睡眠狀態。更神奇的是,古人還把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在人體內找到相對應的部分,例如天上有日月,所以人有兩眼;天的形狀是圓的,所以人頭頂也是圓的;地的形狀是方的,所以人的雙足也像方的;自然界中一年有365天,在人體內也有365個穴位等。
當然,在這些對應的部分中,有的是有根據的巧合,而有的則有些牽強附會。但是,不管怎麼說,古人的“天人相應”的道理說明,人一定要積極地調整自己的身體,以適應自然界的種種變化,才能保持健康。同時這也說明了,人體起源和大自然是有密切關係的,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適應自然的結果,同時也證明人類有超越其他生物的能力,例如人有比較發達的大腦等器官,大腦是統一人體的最高部門。
人體內到處布滿了細細的、像地圖上的線條一樣的東西,中國人稱之為經絡。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醫書中就有關於經絡係統的詳細記載,其中《黃帝內經》最為詳細。古代醫學一般把經絡看作血氣運行的通道,認為它是維係體表之間、內髒之間,以及體表與內髒之間的樞紐。但至於經絡究竟是人體的什麼結構、它的本質是什麼等一係列問題,千百年來,盡管曆代醫學家對此進行了細致考究,但始終沒有作出令人滿意的答複。
到了20世紀50年代,由於經絡傳感現象被重新發現,尤其是我國醫務工作者根據經絡學說首創針刺麻醉術震驚世界醫壇後,有關經絡的研究便日益活躍起來。一些新學說、新觀點也是層出不窮。日本學者大久保適齋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經絡活動是植物神經活動,尤其是交感神經活動的觀點。新西蘭大學學者托馬斯提出經絡是人體內的一種新的網狀管道結構的學說。我國學者孟昭威提出了第三平衡說。我國的薛崇成和美國李宋寧等一些學者主張經絡係統並不是人體的特殊結構或係統,隻不過是大腦皮層中的循環性立體反射係統而已。
總之,關於經絡學說的觀點是眾說紛紜,但是到底誰是誰非,還要等待醫學家們去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