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是我們人體重要的器官,如果沒有鼻子,我們就無法聞到美味的事物,無法實現呼吸代謝等。那麼,鼻子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呢?
一般認為,鼻子由外鼻、鼻腔和鼻竇三部分組成。
外鼻由鼻骨、鼻軟骨和軟組織夠成。外鼻突出於麵部,容易受到外傷。鼻尖與鼻翼軟組織、皮膚粘連甚緊,如果發炎則很疼痛,也是痤瘡、酒渣鼻的易發部位。外鼻的靜脈血彙流海綿竇,如炎症處理不當,可引起海綿竇血檢性靜脈炎等並發症。
鼻腔的前部稱鼻前庭,有鼻毛,並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癤。鼻腔的頂部是顱前窩底部一部分,較薄,與硬腦膜相連甚緊,有嗅神經通過。鼻的內側為鼻中隔,其下前方有豐富的血管網,鼻腔外側壁表麵不規則,有3個垂向下方的突出部,分別稱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的空隙稱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鼻甲內側與鼻中隔之間的空隙稱總鼻道。在下鼻道有鼻淚管開口,在中鼻道有額竇、前篩竇及上頜竇開口,在上鼻道有後篩竇和蝶竇的開口。
鼻竇有四對,即額竇、篩竇、上頜竇及蝶竇。
額竇:位於額骨的下部,後壁為一薄骨板與顱前窩相隔,底壁相當於眼眶的內上角,甚薄。發生急性額竇炎時,此處有明顯的壓痛。
篩竇:位於眼眶與鼻腔外上方之間的篩骨內,由極薄的小骨板組成蜂窩狀小氣房,分前後組。其外側麵與眼眶的內側麵為紙樣板,菲薄如紙,故篩竇或眼眶炎症可互相感染。
上頜竇:位於上頜骨體內,為鼻竇最大的一對,其平均容量約為13毫升。上頜竇的開口位置較高,不利於引流,故比其他的竇易發炎。
蝶竇:位於鼻腔後上方蝶骨體內,其頂、外、後壁均借骨板與顱中窩及顱後窩相隔,與眶尖關係密切,故蝶竇炎時可引起視神經病變。
你聽說過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體味嗎?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屬於自己的味道,就像動物一樣。體味是人的身體向外發出的氣味。這些氣味主要是由皮膚中的汗腺、皮脂腺等各種皮膚腺體的分泌物揮發產生的。
男女的體味明顯不同,這是由男女內分泌等生理活動的不同引起的。女性的體味還會隨著月經或排卵等生理活動而發生變化。正是這樣,青春期男女散發的體味,具有吸引異性的魅力。這已是被科學實驗所證明的事實。科學家們認為一夫一妻製家庭模式的維持,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夫婦間對對方體味的相容與接受。而現代女孩子月經“初潮”的年齡提前,也與社會開放,男女接觸自由,女孩子更早也更多地接受男性體味的影響有關。
不同種族,體味也有明顯差異,黑人腺體豐富,體味最濃;其次是白人;黃種人的體味相對最弱。此外,飲食習慣也會影響人的體味,例如牧民以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食,身上自然帶有一種“膻味”,而漢族的人飲食習慣相對於其他民族來說比較開放,什麼東西都吃,在他們身上的體味就比較複雜一些。同時,疾病也會使人產生體味。例如糖尿病人會發出類似蘋果味的氣味,尿毒症病人呼出的氣則帶有刺鼻的氨味。因此,醫生常根據病人的氣味來協助診斷,醫學上稱為“嗅診”。
3.巧妙的舌頭
“舌”是口腔底部向口腔內突起的器官,由平滑肌組成,能感受味覺和輔助進食;同時,人類的舌還是語言的重要器官;人類全身上下,最強韌有力的肌肉就是舌頭。舌頭還是巧妙的象征,所以,人們常用“唇槍舌劍”、“鸚鵡學舌”、“巧舌如簧”來比喻能說會道的人,用“嚐遍佳肴”來形容“舌”是地道的美食專家,用“舌為心之苗”強調中醫醫生必須對“舌”察顏觀色,才能號脈開方。
舌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分辨味道。人們常用舌頭辨別酸、甜、苦、辣、鹹“五味”。因為在舌頭上分布著大約9000個味蕾,這些味蕾擔當著“挑選”與“鑒別”工作,能使人們對美食發出“嘖嘖”的稱讚。舌頭的前部對甜味最為敏感,舌根部對苦味甚為敏感,而兩側的味蕾最易嚐出酸的味道。舌頭的體表下由味覺細胞構成,末端有許多稱為味毛的纖毛,能感受各種滋味,當味蕾感覺到滋味後便引起神經衝動,傳遞到大腦“司令部”從而產生味覺,促使人們選擇可口的食物。
那麼舌頭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呢?是由哪幾個部分構成的呢?舌頭可分為舌體、舌質和舌苔。在中醫上,一個人是不是健康,從這三個方麵就能觀察出來。
健康的舌體是薄白而潤的,體形不胖也不瘦,舌體柔弱、轉動靈活自如。當舌體的身體強直、說話含糊不清,或伸舌時戰戰兢兢,就有可能患了腦血管病等神經係統疾病;當舌體的身體瘦小幹燥、開裂,多是陰液灼傷,屬熱症;若舌體的身體色淡發白,看上去肥胖又嬌嫩,邊緣有像荷葉邊那樣的齒印,醫生稱齒痕,此時人多見於氣虛或腎陽不足的營養不良。
正常的舌質呈淡紅色,而且很滋潤,這是由於舌質的黏膜下層血管豐富。一旦人患了貧血症,舌質粉紅色的身體便會退色。如果舌質的顏色太紅,往往提示熱盛病症,如進一步變絳,提示急性感染性疾病,如高熱中暑、敗血症等;有時舌質的身體變成“勿忘我”花那樣的藍紫色,此時的人一定是患了慢性肝病,例如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還可見於冠心病、肺、肺心病、膽石症、痛經、胃病等患者,表示瘀血內停,應用活血化瘀治法,常有很好的療效。
舌乳頭上皮細胞經常輕度角化脫落,與唾液和食物碎屑混合而形成一層白色薄苔,稱為舌苔。人的舌苔可因身體情況不同而有不同顏色變化,觀察舌苔是中醫重要的診斷方法之一。舌苔是淡紅的並且很濕潤,說明人胃氣旺盛、津液充足;如果舌苔變得白厚而黏膩,此時人多是脾胃功能失調,患了消化不良、慢性腹瀉或積食;如果舌苔呈黃色且黏膩,表示人患了熱症,如大葉性肺炎、菌血症;有時舌苔會出現少見的黑色。在這樣的情況下,症狀可能有兩種,一種是人患了嚴重熱病,如肝癌、胃癌等;另一種是人病情並不重,而是用了大量抗生素後抑製細菌,使舌苔滋生黴菌引起的黑苔,隻要停服抗菌藥物,黑苔便會自動消失;如果舌苔光潔如鏡稱為“鏡麵舌”,表示人體體液匱乏;有時舌苔出現斑斑駁駁的“地圖舌”,這種情況多由消化係統疾病引起。
此外,舌苔的厚、薄、幹、潤也很重要。舌雖然身體嬌小,卻與人體這個“大宇宙”息息相關,它既是髒腑的一麵鏡子,也是健康的“晴雨表”。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觀察我們的舌頭,以保證我們的身體處於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