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各司其職——人體係統(2 / 3)

社會的發展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方便,同時也把一些有毒的物質帶給了我們。例如,現代人都比較喜愛吃“韓國泡菜”、“風味燒烤”等食物,殊不知這些物質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但是當我們吃少量的時候並不會有什麼不良反應,因為我們的體內本身就有能排毒的器官,那就是我們偉大的肝髒!

肝髒是人體內髒裏最大的器官,位於人體的腹部,在右側橫隔膜之下,位於膽囊前端靠右邊,腎髒的前方。成人肝髒平均重達1.5千克,外形為紅棕色的“V”字形器官。

肝髒的主要功能是排毒,如果把某些有毒物質,例如尼古丁、咖啡因或其他麻醉品直接注入通往心髒的血管,人很快就會死亡。但是若讓同樣數量的有毒物質先經過肝髒,那麼不超過十分鍾,這些有毒物質就被“解除武裝”,失去原有的威脅力。肝髒的排毒功效可見一斑。

喜歡喝酒的人更應該感謝自己的肝髒,因為肝髒能把有害的酒精變成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隻要不是酗酒,平時為了解讒而飲用一些酒的話,不但沒有危害,而且還有保健的作用!但是,如果飲酒過量就會造成肝髒的酒精中毒。

喜歡吃糖的人同樣也要感謝自己的肝髒。因為,血糖過多時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危害。但是,肝髒可以將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變成“糖原”儲藏起來,需要時再把糖原轉化成葡萄糖運送到血液中去。

喜歡運動的人也要感謝肝髒。做運動時,肌肉要放出大量的乳酸,這些乳酸有時候能致命,而肝髒能把這些有害的乳酸變得沒有危害,甚至變成人體的有用之物。

此外,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和藥物,也都是經過肝髒來分解有害物質的。隻有愛護肝髒,人類才能健康地生活和工作,不被有毒的物質困擾。

肝髒不但具有排毒的功能,而且是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體內的物質,包括攝入的食物,在肝髒內發生重要的化學變化。有的物質經受化學結構的改造,有的物質在肝髒內被加工,有的物質經轉變而排出體外,有的物質如蛋白質、膽固醇等在肝髒內合成,可以說肝髒是人體內的一座化工廠。

肝髒非常脆弱,如果保護不好就可能引起疾病。病毒侵入肝髒後,肝髒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肝細胞變性腫脹,肝髒內出血,導致肝髒腫大,正常功能衰退。大部分肝病可以治愈,少數肝病久治不愈,最後變成慢性肝炎。

正常肝髒的脂肪含量很低,因為肝髒能將脂肪與磷酸及膽堿結合,轉變成磷脂,轉運到體內其他部位。肝功能減弱時,肝髒轉變脂肪為磷脂的能力也隨之減弱,脂肪不能轉移,便在肝髒內積聚,成為“脂肪肝”。脂肪積聚過多時,更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出現一係列症狀。為保護肝髒,預防發病,人們應注意飲食起居衛生,加強體育鍛煉。

肝髒很容易患上如A型或B型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或是肝硬化等疾病。其中,最為嚴重者是肝癌。一旦患上肝癌,病人基本上九死一生,不僅病情發作快,死亡也快。而肝病的可怕之處,在於病人並沒有特別顯著的發病症狀。患病者可能會腹脹、胸悶、食欲降低、傷風感冒、發燒、作嘔等,但平常人都不會注意這些現象,大多自己到藥房裏買一些治療腹脹、胸悶之類的藥品,最終貽誤病情,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喪命。或者,許多人出現上述一些症狀後,就會推測自己可能得了肝病。對此,專家做出了解釋,他們認為一般的疲憊、腹脹、肚痛、黃疸、食欲不振等症狀並不表示肝功能不好,然而即使是能吃、能喝、能跑、能跳,或是運動健將,也不代表安好無恙。可見大部分的肝病症狀不明顯,肝病也就成了“最大的隱形殺手”,所以一定要慎重,最好定期去醫院體檢。肝病雖然可怕,但隻要及時發現,還是有希望治愈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肝髒,因為它不但是我們身體內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而且是排除體內毒素的好幫手。要想能夠很好地預防肝髒疾病,就一定要注意平時的飲食習慣,盡量不要和別人共用一套餐具,以免肝病傳染!

你知道肝髒的三種消毒方式嗎?

肝髒的“消毒”方式有三種:一是變質作用,即使有毒的物質失去原來的性質而變得沒有毒性;二是氧化作用,即通過氧化來對有害的物質進行消毒;三是結合作用,讓肝髒自身的某種物質與有毒的物質相結合,使有毒的物質變得沒有毒,這種方式是肝髒在“消毒”中用得最多的!

3.消化係統

人每天都要吃飯,飯中的有害物質可以通過肝髒排除。那麼,營養物質是怎麼被身體吸收的呢?這就要靠我們體內的消化係統!正是因為體內的消化係統,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才能被一一分解,才能讓身體充分吸收營養並排除不能吸收的物質,從而保持身體的健康成長!那麼消化係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消化係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消化道是一條從口腔延續至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包括的重要器官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等器官。消化腺分為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分布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分別為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腺,它們均屬於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內。

消化係統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為機體提供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除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像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均不能被機體直接吸收利用,需要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後,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就稱為消化。這種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就是吸收。對於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則通過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消化分為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經過口腔的咀嚼,牙齒的磨碎,舌的攪拌、吞咽,胃腸肌肉的活動後,大塊的食物變成了碎小的物質,這時消化液充分與食物混合,推動食團或食糜下移,從口腔推移到肛門,這種消化過程叫機械性消化,或稱物理性消化。

化學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化學分解。由消化腺所分泌的某種消化液,將複雜的各種營養物質分解為腸壁可以吸收的簡單的化合物,如糖類分解為單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類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然後這些分解後的營養物質被小腸(主要是空腸)吸收進入體內,進入血液和淋巴液。這種消化過程叫化學性消化。

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兩種方式同時進行,共同完成消化過程,使進入體內的食物能被充分利用,從而保證人體營養的需求!下麵我們就看看食物具體的消化過程。

食物進入口腔後,以機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為主,由於食物在口腔內停留時間很短,所以口腔內的消化作用不大。當食物從食道進入胃後,受到胃壁肌肉的機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學性消化雙重作用。此時,食物中的蛋白質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參與下)初步分解,胃內食物變成粥樣的食糜狀態。然後,小量、多次地通過幽門向十二指腸推送。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後,便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的機械性消化,各種營養成分逐漸被分解為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被小腸吸收。因此,食物通過小腸後,消化過程已基本完成,隻留下難於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而大腸內並無消化作用,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