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其他的動植物一樣,不僅有身軀及各種各樣的器官,還有流動的“液體”。植物的液體是各種富含營養的植物液,動物的液體是被稱為“血”的鮮紅物質。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是一種高級動物,所以人和動物一樣,也有鮮紅的血液。血液是人體內重要的物質,沒有血液的存在也就沒有生命的存在。它被形象地稱作人體內的“紅色河流”。
有時候,我們無意中弄傷了手或其他地方,就會看見有鮮紅的液體流出來,那就是我們的血。很早以前我們就知道血是紅色的,也知道血對生命的重要性。那麼,血液為什麼是紅色的呢?其實,從外表上我們用肉眼看見的血液是紅色的。但是,如果用顯微鏡看,血的顏色似乎就變了,不再是鮮紅色,而是呈淡黃色。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和血液的成分有很大關係。
我們的血液成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顯微鏡下能看見的,稱為“有形成分”。它們主要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這三類細胞合稱為血細胞;第二類是看不見的成員,稱為“無形成分”,血漿就屬於這一類,是非細胞成分。
1.紅細胞
紅細胞直徑為7~8.5微米,呈雙凹圓盤狀,中央較薄(約1微米),周緣較厚(約2微米),故在血塗片標本中呈中央染色較淺、周緣較深。在掃描電鏡下觀察時,可清楚地顯示紅細胞這種形態特點。紅細胞的這種形態使它具有較大的表麵積(約140平方微米),從而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其功能——攜帶氧和二氧化碳。新鮮單個紅細胞為黃綠色,大量紅細胞使血液呈猩紅色,而且多個紅細胞常疊連一起呈串錢狀,稱“緡線狀紅細胞”。
紅細胞有一定的彈性和可塑性,細胞通過毛細血管時可改變形狀。紅細胞正常形態的保持需要三磷酸腺苷供給能量,由於紅細胞缺乏線粒體,三磷酸腺苷隻由無氧糖酵解產生;一旦缺乏三磷酸腺苷供能,則導致細胞膜結構改變,細胞的形態也隨之由圓盤狀變為棘球狀。這種形態改變一般是可逆的,可隨著三磷酸腺苷的供能狀態的改善而恢複。
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也無細胞器,胞質內充滿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含鐵的蛋白質,約占紅細胞重量的33%,它具有與運輸氧和二氧化碳結合的功能。當血液流經肺時,肺內的氧分壓高,二氧化碳分壓低,血紅蛋白即放出二氧化碳與氧結合;當血液流經其他器官的組織時,由於該處的二氧化碳分壓高而氧分壓低,於是紅細胞即放出氧並結合二氧化碳。由於血紅蛋白具有這種性質,所以紅細胞能供給全身組織和細胞所需的氧,帶走產生的部分二氧化碳。
正常成人每微升(1微升=0.000001升)血液中紅細胞數的平均值,男性為400~500萬個,女性為350~450萬個;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為120~150克/升,女性為105~135克/升。全身所有紅細胞表麵積總計,相當於人體表麵積的2000倍。紅細胞的數目及血紅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變,如嬰兒高於成人,運動時多於安靜時,高原地區居民大都高於平原地區居民。紅細胞的形態和數目的改變以及血紅蛋白的質和量的改變超出正常範圍,則表現為病理現象。一般說,紅細胞數少於300萬個為貧血,血紅蛋白低於100克/升則為缺鐵性貧血。此時常伴有紅細胞的直徑及形態的改變,如大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大於9微米,小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小於6微米。缺鐵性貧血的紅細胞,由於血紅蛋白的含量明顯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區明顯擴大。
紅細胞的滲透壓與血漿相等,使出入紅細胞的水分維持平衡。當血漿滲透壓降低時,過量水分進入細胞,細胞膨脹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紅蛋白逸出,稱為溶血。溶血後殘留的紅細胞膜囊稱為血影。反之,若血漿的滲透壓升高,可使紅細胞內的水分析出過多,致使紅細胞皺縮。凡能損害紅細胞的因素,如脂溶劑、蛇毒、溶血性細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紅細胞的細胞膜,除具有一般細胞膜的共性外,還有其特殊性,例如紅細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紅細胞以外,還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稱為網織紅細胞。它在成人體內占紅細胞總數的0.5%~1.5%,新生兒較多,可達3%~6%。網織紅細胞的直徑略大於成熟紅細胞,在常規染色的血塗片中不能與成熟紅細胞區分。用煌焦藍作體外活體染色,可見網織紅細胞的胞質內有染成藍色的細網或顆粒,它是細胞內殘留的核糖體。核糖體的存在,表明網織紅細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紅蛋白的功能。紅細胞完全成熟時,核糖體消失,血紅蛋白的含量不再增加。貧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網織紅細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網織紅細胞的計數有一定臨床意義,它是貧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診斷、療效判斷和估計指標之一。
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衰老的紅細胞雖無形態上的特殊變化,但其機能活動和理化性質都有變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紅蛋白變性,細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麵電荷改變等,因而細胞與氧結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紅細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處被巨噬細胞吞噬,同時由紅骨髓生成和釋放同等數量紅細胞進入外周的血液,從而維持紅細胞數的相對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