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細胞
白細胞為無色有核的球形細胞,體積比紅細胞大,能作變形運動,具有防禦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細胞的正常值為每微升4000~10000個。男女無明顯差別,嬰幼兒稍高於成人。血液中白細胞的數值可受各種生理因素的影響,如勞動、運動、飲食及婦女月經期等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狀態下,白細胞總數及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值皆可發生改變。
根據光鏡下白細胞胞質有無特殊顆粒,可將其分為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兩類。
(1)有粒白細胞
有粒白細胞又根據顆粒的嗜色性,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是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胞呈球形,直徑10~12微米。細胞核染色質呈團塊狀,細胞核的形態多樣,有的呈臘腸狀,稱杆狀核;有的呈分葉狀,葉間有細絲相連,稱分葉核。細胞核一般為2~5葉,正常人以2~3葉者居多。在有些疾病情況下,細胞核1~2葉的細胞百分率增多,稱為核左移;細胞核4~5葉的細胞增多,稱為核右移。一般說核分葉越多,細胞越近衰老,這不是絕對的。在有些疾病情況下,新生的中性粒細胞也可出現細胞核為5葉或更多葉的。杆狀核粒細胞則較幼稚,占粒細胞總數的5%~10%,當機體受細菌嚴重感染時,其比例會顯著增高。
中性粒細胞的胞質染成粉紅色,含有許多細小的淡紫色及淡紅色顆粒,顆粒可分為嗜天青顆粒和特殊顆粒兩種。嗜天青顆粒較少,呈紫色,約占顆粒總數的20%,光鏡下著色略深,體積較大;電鏡下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0.6~0.7微米,電子密度較高,它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和過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異物。特殊顆粒數量多,淡紅色,約占顆粒總數的80%,顆粒較小,直徑0.3~0.4微米,呈啞鈴形或橢圓形,內含堿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殺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細菌表麵的糖蛋白。
中性粒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當機體某一部位受到細菌侵犯時,中性粒細胞對細菌產物及受感染組織釋放的某些化學物質具有趨化性,能以變形運動穿出毛細血管,聚集到細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細菌,形成吞噬小體。吞噬小體先後與特殊顆粒及溶酶體融合,細菌即被各種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他具有殺菌作用的蛋白質、多肽等成分殺死並分解消化。由此可見,中性粒細胞在體內起著重要的防禦作用。中性粒細胞吞噬細胞後,自身也常壞死,成為膿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停留6~7小時,在組織中存活1~3天。
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0.5%~3%。細胞呈球形,直徑10~15微米,細胞核常為2葉,胞質內充滿粗大、均勻而略帶折光性的嗜酸性顆粒,染成橘紅色。電鏡下,嗜酸性粒細胞的顆粒多呈橢圓形,內含顆粒狀基質和方形或長方形晶體。顆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過氧化物酶和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種溶酶體。
嗜酸性粒細胞也能作變形運動,並具有趨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體複合物,釋放組胺酶滅活組胺,從而減弱過敏反應。嗜酸性粒細胞還能借助抗體與某些寄生蟲表麵結合,釋放顆粒內物質,殺滅寄生蟲,故而嗜酸性粒細胞具有抗過敏和抗寄生蟲作用。患過敏性疾病或寄生蟲病時,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僅停留數小時,在組織中可存活8~12天。
嗜堿性粒細胞數量最少,占白細胞總數的15%。細胞呈球形,直徑為10~12微米。細胞核呈分葉狀或S形或不規則形狀,著色較淺。細胞質內含有嗜堿性顆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藍紫色,覆蓋在細胞核上。嗜堿性粒細胞的顆粒具有異染性,甲苯胺藍染色呈紫紅色。電鏡下,嗜堿性顆粒內充滿細小微粒,呈均勻狀或螺紋狀分布。顆粒內含有肝素和組胺,可被快速釋放;而白三烯則存在於細胞基質內,它的釋放較前者緩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組胺和白三烯參與過敏反應。嗜堿性粒細胞在組織中可存活12~15天。
(2)無粒白細胞
無粒白細胞有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兩種。
單核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3%~8%,它是白細胞中體積最大的細胞,直徑為14~20微米,呈圓形或橢圓形。單核細胞的細胞核形態多樣,呈卵圓形、腎形、馬蹄形或不規則形等。細胞核常偏位,染色質顆粒細而鬆散,故著色比較淺。單核細胞的細胞質較多,呈弱堿性,含有許多細小的嗜天青顆粒,使胞質染成深淺不勻的灰藍色。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異性酯酶和溶菌酶。這些酶不僅與單核細胞的功能有關,還可作為與淋巴細胞的鑒別點。電鏡下,細胞表麵有皺褶和微絨毛,胞質內有許多吞噬泡、線粒體和粗麵內質網,顆粒具有溶酶體樣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