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紅色成員——血液的組成(3 / 3)

單核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明顯的趨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單核細胞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後,穿出血管進入組織和體腔,分化為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都能消滅侵入機體的細菌,吞噬異物顆粒,消除體內衰老損傷的細胞,並參與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細胞強。

淋巴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20%~30%,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有直徑6~8微米的小淋巴細胞,也有9~12微米的中淋巴細胞,還有13~20微米的大淋巴細胞。小淋巴細胞數量最多,細胞核呈圓形,一側常有小凹陷,染色質致密呈塊狀,著色深,核占細胞的大部,胞質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緣,嗜堿性,染成蔚藍色,含少量嗜天青顆粒。中淋巴細胞和大淋巴細胞的核為橢圓形,染色質較疏鬆,故著色較淺,細胞質較多,細胞質內也可見少量嗜天青顆粒。少數大、中淋巴細胞的核呈腎形,細胞質內含有較多的大嗜天青顆粒,稱為大顆粒淋巴細胞。電鏡下,淋巴細胞的胞質內主要是大量的遊離核糖體,其他細胞器均不發達。

以往曾認為,大、中、小淋巴細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細胞為終末細胞。但目前普遍認為,多數小淋巴細胞並非是終末細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轉變為幼稚的淋巴細胞,進而增殖分化。淋巴細胞也並非單一群體,根據它們的發生部位、表麵特征、壽命長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為T細胞、B細胞、殺傷(K)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四類。血液中的T細胞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75%,它參與細胞免疫,如排斥異移體移植物、抗腫瘤等,並具有免疫調節功能。B細胞占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10%~15%。B細胞受抗原刺激後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

3.血小板

血小板是哺乳動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質膜,沒有細胞核結構,一般呈圓形,體積小於紅細胞和白細胞。血小板在長期內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醫師比佐澤羅發現它們在血管損傷後的止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態結構和生化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較恒定的數量(如人的血小板數為每立方毫米10萬~30萬個),在止血、傷口愈合、炎症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為圓盤形,有的直徑1~4微米,有的直徑7~8微米,並且個體差異很大(一般在5~12立方微米之間)。血小板因能運動和變形,故用一般方法觀察時表現為多形態。血小板結構複雜,由外向內可分為三層結構,即外膜、單元膜及膜下微絲結構。外圍為第一層;第二層為凝膠層,電鏡下能見到與周圍平行的微絲及微管構造;第三層為微器官層,有線粒體、致密小體、殘核等結構。

4.血漿

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漿相當於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是血液的重要組成分,呈淡黃色(因含有膽紅素)。血漿的化學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質以血漿蛋白為主。血漿蛋白是多種蛋白質的總稱,用鹽析法可將其分為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三類。

血漿蛋白質的功能有: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組成血液緩衝體係,參與維持血液酸堿平衡;運輸營養和代謝物質,血漿蛋白質為親水膠體,許多難溶於水的物質與其結合可變為易溶於水的物質;營養功能,血漿蛋白分解產生的氨基酸,可用於合成組織蛋白質或氧化分解供應能量;參與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漿的無機鹽主要以離子狀態存在,正負離子總量相等,保持電中性。這些離子在維持血漿晶體滲透壓、酸堿平衡、以及神經肌肉的正常興奮性等方麵起著重要作用。血漿的各種化學成分常在一定範圍內不斷地變動,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質、脂肪和激素等的濃度最易受營養狀況和機體活動情況的影響,而無機鹽濃度的變動範圍較小。血漿的理化特性相對恒定,這是內環境穩態的首要表現。

血漿總滲透壓約為313毫滲量/升,相當於7個大氣壓(533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其中膠體滲透壓不超過1.5毫滲量/升(約25毫米汞柱),其餘為晶體滲透壓。血漿的Ph為7.35~7.47,與水相比相對黏滯性為1.6~2.4.

血漿和血清是兩種不同的物質。血漿是從抗凝的血液中分離出來的液體,其中含有纖維蛋白原,若向血漿中加入鈣離子,血漿會發生再凝固,因此血漿中不含遊離的鈣離子。血清是由凝固的血中分離出來的液體,其中已無纖維蛋白原,但含有遊離的鈣離子,若向其中再加入鈣離子,血清也不會再凝固。此外,血漿與血清的另一個區別是:血清中少了很多的凝血因子,多了很多的凝血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