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木星的巨大紅斑(1 / 1)

木星上的紅斑

木星除了色彩繽紛的條和帶之外,我們還不難看到木星大氣有一塊醒目的標記,從地球上看去就成一個紅點,仿佛木星上長著一隻“眼睛”。大紅斑形狀有點像雞蛋,顏色鮮豔奪目,紅而略帶棕色,有時又十分鮮紅。人們把它取名為大紅斑。

大紅斑十分巨大,南北寬度經常保持達14000千米,東西方向上的長度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最長時達40000千米。也就是說,從紅斑東端到西端,可以並排3個地球。一般情況下,長度在2000千米至3000千米,大紅斑在木星上的相對大小,就好像澳大利亞在地球上那樣。

大紅斑之“紅”也有特色。它的顏色常常是紅而略帶褐色,變化也是有的。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大紅斑呈鮮紅色,從未這麼好看過。1951年前後,也曾出現淡淡的玫瑰紅顏色。大部分時間,顏色比較暗淡。

早期發現

一般認為,第一位看見大紅斑的人可能是羅伯特·虎克,他在1664年描述木星上的這個斑點;然而,虎克所描述的斑點卻在不同的區帶上。

1665年,法國天文學家發現木星有一條大紅斑並把它繪製成圖,終於引起了國際天文學界的注意,至1713年,這條大紅斑在可見光的波段下斷斷續續地被觀測著。

從17世紀被發現之後,至1830年有長達118年沒有被觀測的紀錄。原來的斑點是否消散並改變重組了,是否退了色,或者隻是簡單的觀測上的貧乏,都無從得知。

當前對大紅斑的第一筆記錄始自1830年。1878年,一位天文學家在觀測木星時再次發現了這個大紅斑,此後,人們開始對它接連地觀測。

衛星探測

1973年12月3日,為探明木星真相,美國發射了無人勘測器“先鋒10號”。經過1年零9個月的宇宙飛行,“先鋒10號”終於來到了木星附近,並拍攝到了木星外形的彩色照片發回地球。這些照片讓人們清楚地看到了木星上的大紅斑。美國於1977年9月5日發射“旅行者1號”,1979年2月25日,當“旅行者1號”太空船以920萬千米的距離掠過木星時,首度將大紅斑清晰的影像傳送回地球,可以看清楚160千米大小的橫斷麵。西邊有著五顏六色和波浪般的雲彩模式是大紅斑活躍的區域,那裏被觀察到有非常複雜和多變的雲彩運動。

2011年9月,智利和夏威夷的天文台傳回珍貴的觀測資料,供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解析研究。資深科學家歐爾頓表示,新觀測數據顯示大紅斑的結構非常複雜。

大紅斑的顏色之謎

很早以前,木星大紅斑的顏色已引起人們關注。意大利天文學家卡西尼在1665年首先覺察到,木星上有斑痕,並以此紅斑為標誌,測出了木星自轉的周期是在9時50分至9時56分之間的範圍。這與現在公認的赤道部分的自轉周期9時50分30秒相當吻合,這在當時天文觀測儀器簡陋的情況下是很不簡單的成就。

自那時以來3個多世紀過去了,人們一直看到這塊紅斑,雖然顏色時而有濃也有淡,大小有增有減,但從未消失過,成為木星上醒目的半永久性標誌,同時也是科學家觀測、研究、討論的課題。

關於大紅斑的顏色,有不同見解。有人提出那是因為它含有紅磷之類的物質;也有人認為,那可能是有些物質到達木星的雲端以後受太陽紫外線照射,而發生了光化學反應,使這些化學物質轉變成了一種帶紅棕色的物質。總之,這仍然為目前人類的未解之謎。

科學的不懈探索

人們在地球上對大紅斑觀察了300多年,卻不知怎麼解釋這種紅斑。至20世紀70年者10號“、”先驅者11號“相繼在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近距離觀測了木星。

狂暴地刮了3個多世,可謂是一場”世紀風暴,那麼,它是靠什麼物質能長盛不衰和長期肆虐呢?

原來,大紅斑以實力占盡地利之便。巨大的旋渦像在兩股向相反方向運動的氣中,摩擦阻力很小,如果大紅斑比在要小得多,那麼,阻礙的力量便相應地大得多,這團風暴很快便會平觀測、研究和進行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