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很早以前,人類就希望能夠到天上去,比如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是古時候很多人的夢想。但是如果建造一架可以從地球連通到月亮的梯子,那麼這架梯子的長度將達到38萬千米,這是根本不現實的事。於是人類發明了火箭。憑借火箭,人類就可以到太空遨遊。
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能夠把人送到天上去的工具——火箭的起源。
火箭最早出現在中國,據古書記載,早在距今1700多年的三國時期,在赤壁之戰中,人們就把一種捆綁有火把的弓箭叫火箭。發明火藥之後,人們把裝有火藥的紙筒綁在弓箭杆上,點燃引火線後射出去,箭在飛行中借助火藥燃燒向後噴火所產生的反作用力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可以噴火的箭叫做火箭。這種向後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據明代《武備誌》中對火箭的記載,明代除了單級火箭,還發展了各種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原始的多級火箭。
在現代火箭的誕生中,英國人康格裏夫功不可沒。他從小受父親經營英國皇家兵工廠的影響,對兵工機械懷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英國士兵從印度帶回的火箭資料的基礎上,想研究改進原始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經過幾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裏夫采用新型火藥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杆,射程可達1800米。他的這種火箭在英國擊敗拿破侖軍隊的戰爭中建立了卓著的戰功。由於康格裏夫在火箭研製方麵作出的貢獻,英國政府於1814年授予他爵位榮譽,並在1817年被選為議會議員。然而,康格裏夫火箭還未能解決製導和控製問題,精度較低。19世紀中葉,英國的發明家威廉姆·黑爾在火箭的尾部裝上3塊傾斜的穩定螺旋板,當火箭發射時由於空氣動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轉從而達到穩定。
雖然與現代火箭相比,所有的這些火箭都十分簡陋,應用也不廣泛,但它們的出現卻為現代火箭的誕生奏響了序曲。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火藥火箭已臻於完善。它的基本結構如下:火箭筒裝有火藥,中間裝有發射藥作為推進劑,頭部裝有高爆炸藥和引信,尾部為噴口,另外采用尾部穩定翼起到穩定作用,在發射裝置上采用發射架或發射筒。
火藥火箭是第一種實用的反作用推進裝置,雖然有許多局限證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運載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卻完全適用於航天運載工具的需要。後來液體燃料火箭出現,進一步為航天推進器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也讓人們看到了使用火箭來完成航天運載的曙光。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早期試驗,火箭作為太空飛行的推進裝置逐漸運用,為人類通向太空架起了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