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4日,蘇聯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天氣晴朗,人造衛星發射塔上豎著一枚大型火箭。火箭頭部裝著一顆圓球形的有4根折疊杆式天線的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隨著火箭發動機的一聲巨響,火箭升空,並在不到兩分鍾的時間裏消失得無影無蹤。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了。消息迅速傳遍全球,各國為之震驚。雖然這顆“小星”在太空隻逗留了92天,但它卻加快了整個世界發展空間技術的步伐。人造衛星的發明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任務,它的發明是團隊的成果。自古以來,人類一直都在探索著太空的奧秘。從古代火箭到牛頓三大定律,從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多級火箭理論到布勞恩研製的V-2火箭,經過祖祖輩輩的不懈奮鬥,茫茫太空終於迎來了亙古未有的新紀元。據統計,現在人類已研製和發射了各種人造衛星4800多顆。
就拿人造衛星控溫係統來說,研究人員一直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遨遊太空的人造衛星,直接受到太陽強烈輻射時,溫度會高達2000℃;而在陰影區域,溫度則會下降至-200℃左右,這很容易損壞衛星上的精密儀器儀表。這些情況使研究人員們傷透了腦筋。後來,研究人員從蝴蝶身上受到啟發。原來,蝴蝶身體表麵生長著一層細小的鱗片,這些鱗片有調節體溫的作用。每當氣溫上升、陽光直射時,鱗片自動張開,以縮小陽光的輻射角度,從而減少對陽光熱能的吸收;當外界氣溫下降時,鱗片自動閉合,緊貼體表,使陽光直射鱗片,從而把體溫控製在正常範圍之內。最後研究人員經過反複研究,為人造地球衛星設計了一種猶如蝴蝶鱗片般的控溫係統,可以使電腦芯片持續均勻散熱。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後,美國、法國、日本、中國和英國等紛紛發射各自的人造衛星。
從此以後,這些繞著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愈來愈多地“漂浮”在大氣層外。原來隻是運用在軍事科技上的人造衛星,在後來慢慢繁衍出通信、繪圖、偵測、氣象等不同用途的衛星,形成“衛星家族”。
隨著衛星技術的日新月異,衛星種類越來越多,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它們在宇宙“公海”裏遨遊“淘金”,已為人類帶來了萬貫財富和便利,我們今日的生活,已經無法離開它們。20世紀發明的人造地球衛星,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思維、工作和生活方式,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