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平均每年的長度為146097÷400=3652425天。這與回歸年實測值3652422天相差隻有00003天。換句話說,要經過3300多年,這兩者才有1天的相差。比起儒略曆經過128年就相差1天,格裏高利曆顯然要精密得多了。正是由於格裏高利曆精度很高,因此先是歐洲後是世界各國,陸續地都采用了這個曆,這就是現在所通稱的“公曆”。
公曆的回歸年長度取為3652425天,我國早在公元1199年行用的南宋“統天曆”中就采用了這個數值,比公曆早了380多年。
公曆的紀元
時間是無頭無尾的,人類要計量長時間,間隔從哪兒開始呢?這就需要在時間的某一點上作一個人為的標記,隻有這樣才能推算各個曆史事件的準確時間。正像在坐標軸上選取原點一樣。這就是所謂“曆元”,曆元就是開始紀年的時間。
在古代,每一種曆法都有它自己的曆元,每一個國家都有它自己的曆元和紀年方法。曆元的選取方法也各不相同,當然都是人為的、武斷的。有的是根據具體的曆史事件選取曆元,比如古羅馬,曾以羅馬城建立的時間作為紀元元年;信奉回教的阿訇們曾經以“象年”來紀年,這種紀年的開始是一個極有意義的地方事件——也門的軍隊進攻麥加,在軍隊裏有許多戰象。還有的是以皇帝登基的日子作為曆元,如我國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他登基那年就是洪武元年。
古代的曆元是相當混亂的,因此要了解某一古老民族的曆史事件,需要曆史學家進行認真的考證,並與我們現行的公元紀年進行正確的推算。
那麼公曆的曆元是怎麼選取的呢?這也同樣是人為的、武斷的,並帶有宗教色彩。在公元532年,羅馬教皇宣布基督誕生的那1年定為公元元年。所以公元的紀年方法並不是從儒略·凱撒下令修改日曆時開始的,而是後來在把儒略曆定為基督教的日曆以後定出來的,即在公元532年後宣布532年前為公元元年。至於耶穌基督是在什麼時候誕生的,幾種說法也是互相矛盾的。甚至耶穌基督的存在也不過是一種神話而已。
這樣規定的曆元完全出自於宗教的需要,因為532年這個數,是閏年周期數4、朔望月周期19和星期的天數7的最小公倍數:
4×9×7=532,這樣可以保持基督教的複活節,再經過532年以後又會在同一日期、同一月相和星期序數重複出現。
公曆的曆元是羅馬主教規定的,我國為什麼也要用公曆呢?
誠然,公曆曆元的規定帶有迷信色彩,但是現在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我們應用它,並不等於承認了它的迷信的東西。我們說公元多少年,誰還會去追究耶穌基督的事情呢?我們所關心的隻是一個共同的時間起點。世界各國都把他們曆史上的重要事件的時間統一折算到公元紀年上,我們也把我國曆史上的重要事件統一折算到公元紀年上,大家在時間上才有共同語言。比如前麵說的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的那年是“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公元元年在我國剛好是漢平帝劉哨登基的那年,劉哨的年號是“元始”,公元元年正是我國漢朝的“元始”元年。
為了防止錯亂,曆史學家早已把“我國曆代紀元表”算好,各朝各代帝王的年號和公元紀年一一對照,一目了然。
星期的由來
公曆中還有一種短於月而長於日的時間劃分——星期製。它以7天為周期循環紀日。
“星期”的概念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奇特結合。人類命運受天上星辰影響的教義最初來自巴比倫,把行星按距地球遠近排列起來的數學天文學則是亞曆山大時代的希臘人創造的。後來的占星家們根據人們對“7”這個神秘數字的傳統迷信,創造了星期這個全新的時間單位。
從出土的古代巴比倫文物看,早在公元前20世紀,古巴比倫人就把1個朔望月用1日、7日、14日和21日劃分為4個部分,每部分差不多都是7天。這顯然是星期的雛型。
我國早在周代初年也把1個朔望月分成4等分,每等分7天或8天。從月初到月末順次取名為:初吉,既生霸,既望和既死霸。初吉大約為初二至初八,既生霸為初九至十五,既望為十六至二十二,既死霸為二十三至初一。可惜這種紀日法沒有流傳下來。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出現城鎮以後,人們需要有一個特定日子進行貿易活動,就是集市日。古希臘人在每10天中有一集市日,古羅馬人每8天有集市日,古巴比倫每7天有一集市日。每逢集市日,人們從四麵八方雲集市鎮,買賣物品,調節需求。
到公元3世紀末,基督教徒開始采用猶太人的隻有數目而沒有名稱的7天一周紀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