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人類曆史的時間表——曆法沒有曆法的時代(12)(1 / 3)

如果說十二氣曆,十三月曆尚有朔望均勻分配的影子,那麼十月曆就完全拋棄了朔望準均勻的分配。類似這個方案,國夕哄提出了四個方案,它們在每月的日數分配上有的主張全有36天,而使歲末為5個空日或6個空日,但其基本思想與錢理一致。

類似於這種完全拋棄朔望準均勻分配的曆法方案,尚有九月曆,以每月為40天。還有十四月曆,以前12個月為28天,後兩個月各為14天,這是一種奇怪的分配方法,不過每月的日數都是每星期7天的整數倍,其重點目的是使星期的日數固定在月的日數上麵。

其實十月曆在我國古代已經產生,根據陳久金、盧央等人的研究,《夏小正》就是一種十月太陽曆,而彝族十月太陽曆更產生於遠古,錢理那個年代,尚未知道這個結淪。可以認為十月曆方案是錢理獨立思考的結果。

均曆法方案

1928年虞和寅提出了一個均曆法方案,即每年12個月;每月30天,共360天,歲餘空日為5天,置於元旦日,兩分日和兩至日,在閏年時空日為6天,其中元旦日為二。國外類似的方案共提出了瞪個,大同小異,它們的相同點是每月的日數分配為30天或31天,而不同點在於各自對歲餘空日處理上有所不同:有的讓歲餘空日為1天或2天,有的讓空日為5天或6天。

甚至有的讓歲餘日為一個星期,稱為特別星期,不計人月中。

這種均曆法隻考慮太陽年周期,而以數學的方法分配每月的日數,對於朔望、節氣均隻作特殊天象對待,實插人自己應有的位置之中。奇怪的是這一類方案建議最多,似乎說明人們都悟出曆法問題隻是一個數值排列問題,越簡單越好。

自然曆方案

比均曆法走得更徹底的,當是1927年熊永先在《現代評論》第6卷144期上發表的“自然曆”方案,詼方案完全摒棄月和星期的概念,直接使用自然數1、2、……365,366來計算每年之日數,他說:“不要禮拜,自然沒有禮拜不固定的困難,不要月,當然沒有大月小月的麻煩”,國外也有一個類似的方案,不過比熊永先方案不同的是主張年的概念也拋棄了,隻在日以上設立“旬”的單位。

其實這一方案並無新意。現行的儒略曆和改良的儒略曆就是這樣的曆法,儒略曆比之於熊氏方案更為徹底。中國的幹支紀日也是屬於這一類的曆法。

前蘇聯新曆方案

在前蘇聯建國的早期,經濟學家拉林提出一個充分利用工業設備的合理化建議,即是把工人分為7組,采取輪休,即工人休息,設備不休息。其首先實施於莫斯科的橡膠廠,而後推廣到建築、電氣、製革、紡織、化學、食品等行業,稱之為連續生產製?據稱一年內得到了350兆盧布的效益。在此思想基礎上導致了1929年提出的一個改曆方案,這個方案是:

(1)每年12個月,每月30日,每年共360日。

(2)每“星期”5日,每月6個“星期”,每年共72個“星期”。

(3)每“星期”工作4天,工人休息一天,把工人分成5組,設備不休息。

(4)每年空日設在五個紀念日上(它們分別是4月22日列寧生日,5月1日、2日,國際勞動節和11月7日、8日,國慶節)。閏年加上一個特別休息日,在特定的空日5天或6天時才是全體工人休息。

這種曆法方案的根本改變是把“一星期7天”改為一“星期5天”。後者已經不是原來意義的星期,隻是一種工作日調節的周期。對於前蘇聯這樣一個無神論的新國家,當然不需要考慮宗教家是否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