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伐桂
吳剛又叫吳權,是西河人。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了三個兒子,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
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亮陪伴吳剛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玉兔,另一個不詳。
◎刑天舞幹戚
刑天是《山海經》裏提到的一位無頭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複仇,卻被黃帝鏟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鬥。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隻能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鬥。而在陶淵明的《讀山海經》中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複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來讚頌刑天的精神。
◎倉頡造字
據說,倉頡生下來就很神異,與眾不同,他有著一張寬大的龍臉,臉上還長有四隻靈敏而閃閃發光的眼睛,令人望而生畏。倉頡小時候就頑皮異常,他經常拿著一根樹枝或蘆葦稈在沙地上畫來畫去。說也奇怪,這孩子還真有繪畫天賦,畫山像山、畫水像水,畫得生動形象,使人一看便知是什麼。大一些後,他又喜歡用刀子在樹木上或石頭上刻來刻去。隨著這種興趣的不斷增長,倉頡也變得越來越聰明了。
長大後,倉頡被黃帝任命為庫典,管理牲畜和糧食等事物。倉頡采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把牲口的數量和糧食的多少記錄得清清楚楚。後來,牲口和糧食不斷增加,倉頡又想出新的結繩記事法:他用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不同的牲口和糧食,用打結的方法表示數量增加,用掛貝殼的方法表示數量的減少,這樣免去了結繩和解繩的許多麻煩。
由於倉頡的工作做得很出色,黃帝又把他升為史官。倉頡繼續采用結繩記事的方法。如:國家發生了一件大事,人們就在繩子上打一個大結;發生了一件小事,人們就在繩子上打一個小結。如果兩件事情接連發生,人們就打一個連環結。在當時,這種方法,在初期還是大有用處的。可是,後來事情多了,人們就搞不清楚哪一個結是代表哪一件事了。因為這種辦法總歸是很混亂無章的,甚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後來人們開始用刀或其他物品在樹木或竹片上刻下一種形狀,用它來表示事物。
有一年,南方的炎帝派人來向黃帝求和。黃帝命倉頡把曆年來炎帝殺戮,掠奪走的人口、牲畜等財產做個統計。倉頡把自己關在屋裏足足統計了兩個月,也沒有徹底算清數字。因為用的繩和打的結太多了;繩子上的結是不同人結上去的,也不好辨認;倉頡自己打的結、拴的貝殼隔幾天也弄不清了,得重新核對、計算。
當倉頡把統計結果告訴黃帝後,黃帝非常不滿意地說:“倉頡,照你的統計,炎帝把我們的人一個不剩地殺了,也湊不夠你統計的數字;而炎帝搶走我們牲口的數量又少得可憐。”倉頡羞愧得無言以對。
又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勝負未分。黃帝準備改變戰術,叫倉頡把作戰圖拿來,倉頡一摸,身上帶的作戰地圖早已丟失,黃帝又氣又急,隻好暫且收兵回營。
黃帝對倉頡說:“你是我身邊最聰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關頭把作戰地圖丟失呢?這是多麼大的過錯啊!”倉頡回答說:“黃帝,如今人多事雜,又要經常打仗,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傳令辦法實在難以應付。照這樣下去,以後還會出更大的亂子。”黃帝問:“那該怎麼辦?”倉頡說:“隻有用一種圖,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用這種圖把你要說的話畫出來,人們都會照你的意思去做。”黃帝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便說:“好吧,今後你就不要隨軍打仗了,專門留下來給咱們畫圖造字吧!”
這下可把倉頡難住了。圖和字怎麼造呢?因此,倉頡想造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用來表達思想,傳授經驗,記載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