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過去了,眼看已到冬天,倉頡還沒有想出造字的辦法來。一天夜裏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隻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準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裏竄出來兩隻山雞,在雪地上覓食。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隻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幹二淨。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
倉頡受此啟發,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隻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大家都能認識,不就成了字嗎!也可以用來解決當時記事繁瑣的問題。想到這裏,倉頡心花怒放,回去後就把他的這個想法向黃帝報告。
黃帝聽後笑著說:“我說過,你是個聰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飛禽走獸,都按照象形造出字來,我再頒布天下。”從這以後,倉頡開始專心地創造新的記事方法。他每日仰觀日月星辰,看到天上奎星圓曲的樣子;他又俯察鳥獸山川,看到山勢曲折綿延,水麵波光粼粼,鳥兒自由飛翔,野獸四處奔跑。這天地間的一切感染了他,於是他發揮出自己的繪畫才能,創造了中國最早的文字。為了叫起來方便,他給這些符號取了一個名字,稱為“字”。
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征,並按其特征,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人們傳說,當年的倉頡在造出天地間第一個“字”後,這個行動驚動了天地鬼神。天上立時雷雨大作,還下起了粟米;而在晚上人們常聽到鬼在野外哭嗥。
這是因為文字這種東西能夠增進文明,後來的人可以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加速發展,所以老天要降下粟米,對人們表示慶賀。另一方麵,有了文字以後,人們可能會變得越來越狡猾、貪婪;也可能有人會拋棄農耕的根本大業,去專門從事用錐刀刻寫文字以取得蠅頭小利,所以鬼夜哭,是對人類以後的行為提出了警告。
倉頡又想:一棵樹就是“木”,樹木多了就是“林”;一個“石”代表石頭,三個石頭就代表很多石頭,也就是“磊”字;人在樹下歇著,就是“休”字;古時候的人,覺得女人留在家裏最安心,就發明了“安”字。把兩個字合起來,形成另一個意義的字,就叫作“會意”字,真是太有意思了!
而按“指事”原理造出的字,更能令你馬上看出其意思。因為後來文字不夠用了,便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加上形或聲的符號,成為“形聲”字。像“鯉”字,把裏字和魚字合起來就是“鯉”,“魚”是意符,表示“鯉”和魚有關,“裏”是音符,表示“鯉”讀裏音。另外還有“轉注”字,就是把形聲意義相近的字,互相轉用,像“依”和“倚”;而另一種“假借”字,是取同音的字,借作別的意思,像“考”和“老”。倉頡拿起樹枝在地上塗塗畫畫,越來越有心得,終於發現了用文字記事的訣竅及要領,就是形成中國文字的六種原理,叫作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他在心裏驚訝自己的發現,開心地手舞足蹈起來!
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裏寫呢?寫在石頭上拿不動,寫在木板上太笨重,寫在獸皮上也不合適,這又把倉頡難住了。
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一隻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把龜細看了一遍,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個“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裏。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時,爬進河裏去了。三年以後,這隻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上的字不但沒有被水衝掉而且還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
從此以後,倉頡就命人捉到龜時要把龜殼都取下來,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裏,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看了很高興,命人好好收藏,並給倉頡記了一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