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遠古神話(6)(2 / 3)

以後,倉頡便專心致誌地造字。他造的字被人們廣泛應用,人們都說倉頡是最聰明的人。漸漸地,倉頡有些驕傲了,造字也馬虎起來。

一天,一位白發白須的老頭兒向倉頡請教:“馬、驢、騾三個字怎麼這麼相像?”倉頡看了看說:“它們都有四條腿。”老頭兒又說:“牛也有四條腿,怎麼‘牛’字隻有一條腿?”倉頡說:“那是牛的一條尾巴嘛。”老頭兒說:“那麼魚有四條尾巴嘍?”倉頡一聽,知道是自己沒把這兩個字造好。老頭兒不顧倉頡的尷尬勁兒,又問:“‘重’是什麼意思?”倉頡老實回答:“像山一樣沉。”“那麼‘出’是什麼意思?”“是到很遠的地方去。”“我怎麼覺得‘重’是到千裏之外,而‘出’則是兩山加一起的意思”。

倉頡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從那兒以後,倉頡再也不敢驕傲自滿、馬虎大意了,每造一個字都要反複推敲,征詢長者的意見。我們現在使用的方框字,很多就是從那時的文字變形而來的。

◎倉頡打了個盹兒

倉頡沒出名前可不叫倉頡,他本姓侯崗,號稱史皇氏。話說史皇氏根據山川日月、飛禽走獸的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後,華夏民族就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時代,這意義可大著呢。黃帝很器重和感佩史皇的才能,就賜給他一個“倉(倉)”姓,名為倉頡。黃帝的用意很明確,所謂“倉”者,即君上一人,意思是在倉頡這個人的下邊才有他這個君主。由此可見黃帝敬賢愛才和虛懷自謙的高尚品質。頂著這麼高的榮譽,倉頡自然對黃帝感恩戴德了,也就更加專心致誌地從事他的造字事業。

漸漸地,倉頡感到用象形的方法造出的文字在表達上的不足了,一些比較複雜的意思和抽象的事物很難表達出來,於是他開始試著尋找新的造字方法。後來,又經過好些個日日夜夜的苦熬,倉頡陸續發明出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加上原來的象形,共六種。從那以後,倉頡造出的字就更加傳神和準確了。

這六種造字方法中,倉頡最為欣賞的是“會意”。無論多麼複雜的事,隻要經過這“會意”一撮合,就都表達出來了。舉一個例吧,當時軍隊在野外行軍打仗,要壘石為灶,拾柴作薪,點火做飯,這內中有灶、有鍋、有柴草,還有雙手抱著甑子的動作,這麼多的物什,這麼複雜的意思,他隻用一個“爨”字就把它們都表達出來了。倉頡看著這個他新造的“爨”字,不斷地把玩欣賞,那個得意勁啊,就甭提了。

倉頡造的字越來越多,他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漸漸地,倉頡有些目中無人了,他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黃帝知道這個情況後很不高興,遂囑托身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處理這件事。

老人先到民間去了解百姓使用文字的一些情況,心中有了數,之後找到到倉頡:“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了,可我人老眼花,有兩個字我至今還不明白是啥意思。”

倉頡也很謙虛:“老人家,是哪兩個字呀?我給你解釋解釋。”

老人說:“你造的‘重’字,本應是遠行千裏之意,應該念‘出’,而你卻教人念成‘山重水複’的‘重’字。反過來;山架著山的‘出’字,本該念‘山重山’的‘重’,你卻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哎呀,你這麼亂造一通,亂教一氣,我也說不清楚啥意思了。”

倉頡聽老人這麼一說,對這兩個字仔細一琢磨,發現果然是他把意思、讀音和字形弄反了。他的臉唰一下紅到了脖子根,接連不斷地向老人點頭認錯,反躬自責。可這兩個字早已傳遍天下各個部落,並且已為眾人掌握使用,他倉頡的話也是一言九鼎,想糾正已非易事,就隻能這麼眼睜睜地看著錯誤地使用下去了。

倉頡吸取了這個教訓,從此後更加小心謹慎地造字,不敢有半點差池。可隔了一段時間,老人又找上門來興師問“錯”了:“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羊也有四條腿,可你造出來的‘羊’字怎麼沒有四條腿,隻剩下一條尾巴呢?你是不是欺負羊小,把這四條腿長在了沒有腿的‘魚’身上去了?”

倉頡一聽,心裏犯嘀咕了:造這兩個字,我沒有錯呀!造“羊”字時,我是從上往下看羊的,看見了羊頭、羊身、羊尾,羊的四條腿藏在肚子下,自然看不見了。再說,造出的象形字,隻是一個符號,隻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哪能把這一事物的所有具體細節都一一描繪下來呢?要是全都描畫下來,那還是字嗎,那不就是一幅繁複的寫生畫嗎?那寫字可就成了累死人的活兒了。造“魚”字時,下麵四點哪是腿呢,那是魚尾巴擺動時產生的水波呀!要是魚離開了水,魚還能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