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年,牛頓見蘋果從樹上掉到地下,正好要1秒鍾,如今卻要1秒多。住在地球兩麵的朋友,距離也一年比一年遠。雖然這三種差異都微乎其微,分別約為28%盎司、一億分之二秒和五十分之一時,但是全部千真萬確,而且有關聯。
要解釋這三件事的關係,得從20世紀30年代說起。當時,天文學家查閱過去數百年來的觀測記錄,發現一個驚人現象,就是地球上的1天在不斷延長,大約每100年延長1/5秒,這一點也經化學家研究證實。化石學家研究4億年前的珊瑚生長方式,推斷當時每年約有400天之多。那時地球自轉速度比現在快,所以每天的時間略短。
數學家認為,地球自轉減慢起因於月球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他們提出的數據卻不能完全解釋減慢的現象。1938年,英國物理學家狄雷克指出,從宇宙規律可做出一個令人驚異的預測,就是引力會隨宇宙的衰老而衰減,從而導致地球在膨脹。
狄雷克這個推論,過去一直被視為無關緊要的科學趣談。直到1970年,地質學家得到大量證據證明地球原先的體積是現時在8/10,科學家因而得出必然的結論:既然地球內聚全靠引力,那麼引力減弱地球就一定會膨脹。地球膨脹了,自轉速度因而減慢。
地質研究還指出,今天所知的幾個大洲,在地球較小時原本是蓋滿整個地球地麵的,而且幾乎全部浸在水裏。後來地球逐漸膨脹,表麵破裂,才形成幾塊分離的大陸,大陸板塊間的空隙越來越大,水注入其中,形成了今天的海洋。
大抵正如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爵士所推斷,在最初的10億年,隻出現一些類似現代細菌的生物,其中有些能在100℃下生存。在第二個10億年裏,溫度下降,出現了可在71℃高溫下生存的藍藻。再過10億年,又出現了可忍受60℃高溫的真菌和其他藻類。到最近10億年,溫度降至37.7℃以下,需在較低溫度下繁衍的多細胞動植物就逐漸生長起來了。
如今許多科學家都相信,宇宙萬物在不斷膨脹,不斷減輕,原因隻在於宇宙漸老以致引力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