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特提姆戰役之後,林肯和麥克萊倫之間也有分歧,除了偏向蓄奴製的麥克萊倫在林肯簽署廢奴宣言幾周以後,才出於軍人服從命令的本分,發表了簡短的支持聲明以外,兩人的分歧主要在下一步的行動上。林肯親臨前線要求麥克萊倫立即渡河進攻,而麥克萊倫則百般拖延。
“將軍,如果你不想用部隊的話,我要借用一下。”1862年11月,林肯免除了麥克萊倫的職務。
麥克萊倫被解職後,自己放棄了申訴的機會。低調的麥克萊倫在政界有許多支持者。從政見上,包括當時的副總統在內的許多高官都和麥克萊倫一樣,對林肯廢奴持不同觀點,北方要求和平的勢力一直很大。如果他返回華盛頓活動一下,是很有可能讓林肯收回成命的,何況他還有好幾個州的支持。
此外,麥克萊倫的年代,美軍剛剛開始從各州民兵向聯邦軍隊轉化。在內戰中下級對上級的效忠是現代人不敢想象的,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統帥個人的部隊。如同北維吉尼亞軍團後來純粹是為李個人而戰一樣,波托馬克軍團可以說是麥克萊倫的部隊。在美軍曆史上,包括華盛頓在內,沒有一個統帥像麥克萊倫那樣受士兵的擁戴,隻有他開口,十萬大軍的呼喊必定在華府引起地震。他手下的將軍們,無論是繼任的伯恩賽德,其後的胡克和梅德,隻要麥克萊倫在,絕對沒有領軍的膽量。如果麥克萊倫有二心,美國曆史上就會出現軍人威脅政治的局麵甚至兵變。
盡管麥克萊倫也許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但他是一個合格的軍人,能夠把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和黨派利益之上,至少在這個時候。麥克萊倫把軍權交給不知所措的伯恩賽德,在上萬名士兵的歡送中策馬而去,沒有進華府,而是徑直返回新澤西的家中,平靜地等待國家的下一次征召。
美國曆史上第一次總統與統帥的矛盾就這樣以軍人無條件的服從結束,盡管麥克萊倫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將軍,但是從人格上,他在1862年11月7日表現的偉大的服從,給後來的美國軍人,包括傲慢自負的麥克阿瑟作出了表率,樹立起軍人必須遵守的信條。從那一天起,美國聯邦軍隊不再是任何人的軍隊,而是國家的軍隊。
我們從這位被總統解除軍權的總司令麥克萊倫身上,能夠體會到軍人無私地為了國家服務的原則。從麥克萊倫到麥克阿瑟,一代又一代美國軍人為國家而戰,為國家而犧牲,為國家而無條件地服從,美國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軍人而逐漸強大起來的。
屈原投江殉國
◎文/王新龍
他的愛國情懷,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後人,成為人們的楷模。
戰國時期,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混戰。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飽受戰爭災難,十分痛心。屈原立誌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忌恨,常在懷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給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隻礙著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強大,隻要離間了這兩個國家,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張儀到了郢都,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猛烈反對,與子蘭等人進行了激烈爭論。屈原認為:“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嗬!”他痛斥張儀、子蘭等人,走到懷王麵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懷王不聽,還讓武士把他拉出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