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讀曆史悟生活真諦(22)(3 / 3)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麵不忍離開,盼著懷王能醒悟過來,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家帶來災難。他從中午站到晚上,看見張儀、子蘭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才絕了望。他歎著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足長歎。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己的怨憤都寫了進去。

這篇詩傳到宮中,子蘭、靳尚等人又得到了攻擊的材料,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他同樣剛愎自用,昏庸無道,又將屈原流放到邊疆。

楚國的南疆,當時人跡稀少,很多地方都是無邊無際的草原林莽。屈原從郢都出發,順長江東下,在洞庭湖和沅水流域的廣大地區,走著艱難曲折的道路,過著貧病交加的生活。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他衣衫襤褸,麵色灰暗,身體日漸消瘦,可他還在等著楚王召他回去效力。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進攻楚國,占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楚國要亡了!屈原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地走了幾天,到了汨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裏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心裏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聯盟給小人破壞了,楚國受到了危險,百姓遭到了災殃。屈原在江邊踱著。他懷念郢都,懷念百姓,憎恨敵人,憎恨奸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愛國詩人帶著楚國的幹淨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農曆五月初五。

屈原死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鬥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菖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奸邪的侵害。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他們劃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與國家休戚與共

◎文/李華偉

即使被排擠,身處異國,仍然心係祖國,為國家的興敗而喜悲,沒有埋怨之心,沒有喪失愛國之誌,這樣的愛國精神才是最可貴的。

春秋時代,晉襄公的曾孫周子(後成為晉悼公),年輕時受族人的排擠,不能留在本國,便客居在周國的洛陽。周國大夫單襄公將他請到自己家裏,始終像對待貴賓那樣厚待他。

周子年紀雖小,對晉國的時局卻非常關心,每當聽到晉國發生了什麼不幸的事,就悶悶不樂,而發生了什麼可喜的事,他就非常高興,甚至喜極而泣。

除了關心晉國的時局,周子平時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和為人處世,行為舉止非常老成持重。站立時,他總是穩穩當當,站姿規整;看書時,他總是全神貫注,目不斜視;聽人講話,他是恭恭敬敬,禮貌有加;說話時,他是言語平和,忠孝仁愛;待人接物,他是友好體貼,溫良恭儉。

周子恰當自如的言談舉止很受單襄公的讚賞,尤其是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更讓單襄公深感敬佩,以至於單襄公在得了重病彌留之際,還把兒子單頃公叫到床前,再三地囑咐說:“我走了以後,你一定要好好對待周子,他是一個有抱負的青年,將來定能有所作為。他身在異國,卻時時不忘記自己的國家,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擔心憂慮,這種與自己的國家休戚與共的人現在已經很少了。正因為如此,他將來很可能會回國繼承王位。你都看見了,最近幾代晉國國君的道德修養都很差,在位的晉厲公更是糟糕。公族中又很少有優秀的後代,惟一例外的繼承人就是這位被排擠的周子。你要幫助他渡過難關,直到他有機會回去繼任晉國的君主,這樣,我死後就無遺憾了。”

單襄公死後,單頃公按照父親的遺願,精心地照顧和保護周子,各方麵都給予他非同一般的禮遇。周子對此十分滿意,也非常感激。

沒有多久,晉國就發生了內亂。上卿欒書因不滿晉厲公的暴政舉兵發動政變,殺死了晉厲公,隨後便派人到周國把周子接回了晉國,並擁立他為國君。

石敬瑭甘當“兒皇帝”

◎文/佚名

曆史上,那些危害祖國,以求私利的人,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在中國曆史上,“兒皇帝”石敬瑭可以說是一位賣身求榮的無恥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