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遼軍已經三麵圍住了澶州。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達蘭帶了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蕭達蘭中箭喪了命。
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後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負,就有心講和了。
貪生怕死的宋真宗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20萬匹,銀10萬兩。不用說,這筆巨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曆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
由於寇準的堅持抗戰,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敗。宋真宗也覺得寇準有功勞,挺敬重他。但是原來主張逃跑的王欽若卻在宋真宗麵前說,寇準勸真宗親征,是把皇上當賭注,孤注一擲,簡直是國家的一個大恥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點後怕,就反過來怨恨寇準,把寇準的宰相職位免掉了。
陸放翁死不忘國
◎文/李光輝
陸遊既是一個傑出的詩人,也是一個傑出的愛國者。
陸遊,字放翁,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童年正值兵荒馬亂的亡國之年。
投降派秦檜死後,朝廷裏主戰派占了上風。新皇帝宋孝宗聽說陸遊的詩寫得好,就召見了他,對他說:“你的學問和文采,我都知道。你對國家的事有什麼想法嗎?”
陸遊激動地說:“陛下想重振國威,這非常好。可是,如果光是下詔書、發命令,還不行。一定要做些實事,比如要好好整理綱紀,還要不分南北任用有才能的人。”
“切中要害呀!”宋孝宗點頭稱讚。
陸遊十分興奮,主戰派也心情振奮。他們聚集在一起,由陸遊起草,寫了一個出兵北伐收複失地的計劃給皇帝。大臣們已計劃聯合西夏和北方的義軍共同消滅金國。又是陸遊起草,寫了兩封密信,派人送去。陸遊為自己能參加這樣的大事,感到十分自豪。
公元1163年,宋孝宗派大將張浚出師北伐。開始,宋軍打了勝仗,收複了一些失地,可因為內部不團結,後來又失敗了。投降派乘機說服宋孝宗,又和金國議和,還罷免了張浚。陸遊因為積極主張抗戰,也被罷了官。
陸遊48歲那年,被調到西北抗金前線的重鎮南鄭(在今陝西省)。南鄭的最高軍政長官叫王炎,是一位主張抗戰的將領。他很看重陸遊的才能,經常請他出謀劃策,同他商議戰略戰術。
當時,宋朝和金國雖然簽訂了“和議”,但是邊境上仍常有小的戰鬥發生。陸遊常常跟士兵一起巡邏,還參加過打仗。
有一次,陸遊騎著馬,帶領一隊士兵在大散關一帶巡邏。隆冬天氣,山下白雪皚皚,北風寒冷徹骨。陸遊注視著四周,忽然發現一小股敵人騎兵來偷襲。他馬上命令士兵們在林子裏隱蔽起來,用弓箭瞄準敵人的坐騎。當敵人靠近的時候,他一聲令下,一支支利箭就呼呼地飛了過去。敵騎中的9匹馬被射中了,上麵的敵兵栽了下來。陸遊乘機帶領士兵衝了上去,他揮舞寶劍,左砍右殺,勇猛異常。這一仗打勝了。
陸遊在南鄭不到一年,朝廷中的投降派勢力又抬頭了。王炎被調回臨安,恢複中原的事又沒指望了。沒過多久,陸遊也被調到成都去做一名閑官。
陸遊一心報效祖國,卻屢遭挫折。然而,他沒有喪失信心,恢複中原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在閑居的歲月裏,他始終不忘國家遭受外敵欺侮的恥辱,甚至在夢中,也看見宋朝軍隊殺敗敵兵的場麵。後來,朝廷中主戰派起兵北伐,打了幾個勝仗。陸遊得知,心中無比激動。但是不久宋軍就連打敗仗,皇帝又失去了作戰的信心。投降派乘機活動,同金國訂立了喪權辱國的“和議”。主戰派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南宋王朝從此就一蹶不振。
聽到這些不幸的消息,陸遊心中又憂慮又悲憤。1210年深秋,85歲高齡的陸遊身體越來越差。陸遊知道自己很難有康複的希望了,但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災難深重的祖國。從少年時代起,他就盼望著有一天能趕走侵略者恢複中原,不想一過幾十年,自己都80多歲了,國家依然分裂著。想到這些,他不由得老淚縱橫。可他還是寄希望於子孫後代,相信總有一天中原能收複,祖國會統一。
病危的時候,陸遊示意把紙和筆硯拿來。他慢慢地拿起筆,蘸上墨,顫顫抖抖地寫下一首《示兒》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