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一個人的尊貴與否,不在其出身;卑賤與否,亦不關其出身,人乃是因其行為而顯出其尊貴,亦因其行為而暴露出其卑賤。”
職業上的差別應以勤勞與懶惰來判定,本質上並無貴賤的存在。話雖這麼說,但實際上嘴裏喊著“職業無貴賤”的人,內心往往特別重視職業的區分。
何謂“貴”?一般有社會名望之輩皆屬此類,如今高收入的職業也是“貴”的特征。然而侍應生、店員、業務員、小職員這些沒有名望及高收入的保障、中年之後還要麵臨轉業命運的人,卻偏偏占了很大的比例。像這樣的工作,在社會上非常重要,沒有這些人的工作,社會立刻陷入困境,“貴”人也就貴不起來了。現實社會就是這麼矛盾,擺明需要這批人,職業卻不受好評,有些被尊重的職業,實際上從事的內容卻不見得光明。如果真要消除貴賤觀念,唯有教育能解決這種差異心態。
人的能力所差有限,七情六欲也相似,食量也大同小異,貴賤從何而來呢?
做父母的拚命讓孩子補習,目的是要擠入名校名係,因為有貴賤之別,不得不往這個方向去追。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分擔社會的責任,因為是高收入,就歸為貴之流,這是拜金的心理,不值得仿效。
其實,各種職業的收入若有上、下限的規定,獲暴利的念頭自然消失。而對於基層職類的工作人員,刊登榮譽榜,並在報章媒體上,彰顯他們的功勞,如此一來,任何崗位受社會的評價幾乎相同,惟一不同的隻有勤勞與懶惰的差別而已。
報載環保局招募清潔隊員,應征者眾,大專生就占了一百多人。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學曆的高低已不是求職的障礙,憂的是有限的名額,讓這些失業青年何去何從。現今公司的經營者如果隻是一味的要求員工賣命而無成長空間,員工怎會全力以赴?每個人在外表上都是為了團體而努力,但內心裏誰不是為自己打算,這是人的私心所致,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必須以自己為原點,才能為公司奉獻心力。
“上班族應為自己的興趣而工作。”因為,興趣能使工作做得更完美,有了興趣,才能完全投入。如果員工為公司賣命,心理上是被動而無奈的,則公司的成長必定有限,但若是為了充實自己而努力,則公司的前景必定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