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三個代表”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根本要求(中)(2 / 3)

全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具體體現。1989年12月,江澤民任總書記後不久,即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指出,科技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正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發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世界範圍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長期落後的國家和民族,不可能繁榮昌盛,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作出了《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又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了具體要求。他指出,要充分估量來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並強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江澤民的有關重要論述和黨中央的一係列戰略決策,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是代表著科學技術發展要求的。認真學習領會這些重要論述,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速全社會的科技進步,對於我們黨當好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具有重要意義。

共產黨員要帶頭學科技、用科技。科學技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當今任何一個重視科學技術發展的國家,無不重視人才的培養。由於曆史原因,我國經濟比較落後,教育基礎比較薄弱,人才特別是高素質人才比較缺乏,與國家發展科技的要求差距比較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素質越來越成為黨員先進性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標誌。黨員要成為“三個代表”的實踐者,不僅要有良好的願望和堅定的決心,而且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能力和素質。因此,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從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高度,帶頭學科技、用科技,不斷提高科技素質和科技本領,爭當高素質人才和勇於創新的模範。

首先要強化科技意識。強化科技意識,必須有對發展科學技術重大意義的足夠認識。保持國民經濟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麵進步,順利實現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共產黨員要善於從科學技術發展的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要關心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最新動態,加強對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了解和認識,增強學習科技知識的緊迫性和自覺性。

其次要有刻苦學習的精神。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黨員如果不重視高科技知識的學習,就不能帶領群眾進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就不能勝利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因而談不上是合格的黨員,更談不上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因此,不下功夫學習科技知識是不行的。除了學習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外,更重要的是結合本職工作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現在,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一個人的工作是很難一生不變的。據統計,美國人才的平均流動率是一生12次,平均4—5年就要變化一次。為了工作和生存,就要不斷地學習,“終生學習”的觀念日益深人人心.所以學習科技,不僅水平低的黨員要有緊迫感,以隻爭朝夕的精神“趕隊”,就是水平高的黨員也不能滿足已有的那點東西,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進行知識的更新。在現實生活中,常見有的黨員自身科技知識缺乏,可又不願意學,說什麼“整天忙工作沒有時間學”,“進不了學校難以學”。工作忙是事實,但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隻要願意學習,善於利用時間,時間就會由“無”變“有”。如果熱衷於打撲克、下棋、搓麻將、跳舞、唱卡拉OK,時間就會由“有”變“無”。對於沒有機會進學校的人來說,並不意味著沒有學習的機會。現在,社會上的函大、電大、職大、網大等形式,都是學習科學知識、掌握技術的有效途徑。自學也能夠成才,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著名發明大王愛迪生都是靠自學成為科學家的。這裏的關鍵是,必須有強烈的使命意識、積極的進取精神、勇攀知識高峰的勇氣。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如此。

再次要積極開展創新活動。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必須在科技方麵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江澤民深刻總結中外經驗和當今世界發展趨勢作出的科學判斷。回首20世紀不難看出,人類社會之所以發生深刻而廣泛的變化,知識創新、科技創新不能不說是極為重要的原因。展望21世紀可以預見,科技創新將進一步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特別是高技術的不斷創新及其產業化,對綜合國力的提高,對人類社會的進步,都將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創新不是對一部分人的要求,而是對全社會的要求,必須落實到每個人的行動中去。有的同誌說,我們不是專門的科技工作者,沒有什麼可創新的。其實不然。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越來越高不開知識和技術。可以說,凡運用知識和技術的工作,都有創新的要求,也都有創新的可能。企業生產產品,要改進工藝,加強管理,提高勞動生產力,離不開創新,農民種植農作物,要優化種子,科學施肥、灌溉,提高單位麵積產量,離不開創新,知識分子、科研人員進行教學和科研活動,要掌握科學的世界觀,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研究問題,也離不開創新。無數事實證明,大的發明創造離不開創新,小的發明創造也離不開創新。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發明創造不是出自科學家之手,而是出自於在一線工作的普通人。

三、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人類社會發展史雄辯地證明;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三個代表”把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統一起來,進一步明確了先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共產黨員要保持先進性,必須明確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標準,努力實踐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要求。

(一)為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而奮鬥的曆程

我們黨是在“五四”運動的背景下誕生的,是當時中國先進分子探索和傳播先進文化的產物。回顧黨的曆史,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我們黨戰勝艱難困苦、不斷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我們黨80多年的奮鬥曆程,堪稱為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而不懈奮鬥的曆程。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由我們黨的性質所決定的。《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章對黨的性質和地位的科學概括,深刻闡明了黨的先進性的來源和基礎,也是對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出的要求。

一個政黨,一般都有以一定文化為特征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吸收了世界文明最優秀的成果,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思想體係。因此,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近現代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是一切先進文化的旗幟。馬克思主義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進行解放鬥爭的思想武器,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的一麵旗幟。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由於這個重要原因,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性通過中國共產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改變了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而且煥發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麵貌,使中華民族由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跨入獨立自主、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時代。

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使命,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曆史使命的具體體現,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黨的曆史使命的重要內容,也是現實的迫切需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的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社會主義優越性,不但要體現在經濟上、政治上,而且要體現在文化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內含著文化的建設,也要求著文化的發展,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為中國現代史所證明了的。江澤民指出:總結我們黨80多年的曆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並通過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鬥。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翻身求解放的鬥爭中,始終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曆史事件。它吹響了民主、科學的號角,喚起了中國人民新的覺醒。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和一大批進步青年,站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前列,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實踐著、發展著“五四”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科學總結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曆史經驗,準確把握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明確提出了建設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人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後,我黨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思想文化建設,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社會風氣,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繁榮科學教育文化事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毛澤東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出發,提出了一係列建設先進文化的指導方針;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繼承和吸取中外文化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大力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等等。所有這些,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乃至整個事業的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認真總結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的經驗教訓,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擺到了突出位置。新時期一開始,鄧小平就強調兩個文明一起抓,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一係列重要觀點,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澤民堅持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強調隻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一時的發展。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十六大報告強調,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全黨同誌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現了從適應以階級鬥爭為綱向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根本轉變,實現了從適應計劃經濟向適應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呈現出新局麵,進入了新境界,為促進改革開放、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