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梗塞後的康複鍛煉
近年隨著冠心病監護病房的日臻完善和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已降至10、為左右,但生存者勞動能力的恢複仍不理想,遠期預後尤為不佳。心肌梗塞後的康複鍛煉是為達到能保證病人具有最好的體力、腦力及社交活動能力,並通過自身努力盡可能恢複正常社會活動、過積極活躍生活所需的總活動量。主要目標不僅包括改善心髒的功能及提高生活質量,而且還要降低死亡率及病殘率。問題的提出:
1939年,及其同事最早描述了心肌梗塞後一係列的病理變化,指出壞死心肌的主要部分欲清除或機化約需6~8周,並由此提出了心肌梗塞後病人需臥床休息6周以保證心肌的愈合,此概念很早便被廣泛接受。但早在1941年,就曾質疑心梗後延長臥床時間並非明智之舉。經過及等人反複研究,素有爭議的心梗後早活動計劃方得到正式肯定,並被逐步接受。
研究心梗後病人早活動的動力源自長期臥床休息的種種不利影響。其同事證實製動可使體力顯考下降。健康誌願者臥床三周後,最大攝氧量下降20%~25%,且至少需三周時間的鍛煉才-重新恢複試驗前的體力。有人對即將登空的宇航員進行研究,同樣證實臥床休息後最明顯改變為體力下降及最大攝氧量降低。
正常人在運動時冠脈血流隨心肌需氧增加而加大。與外周組織在運動時能逐步增加攝氧能力不同,心肌在靜息時即已達到最大攝氧量,因此在休息時冠脈循環中動靜脈氧分壓差遠較周圍組織大。既然運動時心肌攝氧能力不能再增加,則冠脈血流加大成為滿足心肌更多氧供的唯一手段。正常人冠脈血流依心肌需氧自動調節,冠脈流量與心肌需氧量呈線性相關。心肌需氧量取決於心率、心肌收縮力、室壁張力等諸多因素,其中室壁張力可由心室收縮壓峰值(後負荷)及心室容積(前負荷)測定。心率與收縮壓的乘積被廣泛用來近似代替心肌需氧量。此指標在心肌缺血病人更具意義,反應冠脈血流增加在應激時受限的情況。
冠心病患者經強化體育訓練後最大攝氧量可望很大程度地增加。尺及同工將就診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強化鍛煉組及對照組,結果發現,訓練組病人的最大攝氧量竟然增加了55%,主要基於經強化訓練後心絞痛閾降低,患者能耐受更大負荷的運動。同時發現,如訓練後仍采用訓練前的最大訓練強度作為運動終點,則最大攝氧量並無顯著增加。
運動訓練影響最大攝氧量的主要決定因素為心率、血壓、心率X血壓。經過一段時間運動訓練後,上述指標在相同的負荷狀態下均比訓練前降低,這與服用抗心絞痛藥物的作用頗為類似:抗心絞痛藥物一般亦通過降低心率、血壓、前負荷以及心肌收縮力等來降低最大攝氧量而起效。但運動訓練同時還可以增加缺血部位的側支循環。
此外,長期堅持鍛煉還能改變血清脂蛋白水平,從而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在膽固醇正常或輕度增高的患者,運動訓練對總膽固醇的影響很小,但明顯增加,同時甘油三酯明顯降低。
基於上述益處,康複鍛煉的研究應運而生,經過30餘年的臨床研究及實踐,逐步走向正規並初步取得成效。
(一)康複鍛煉的目的
急性心肌梗塞後康複醫療的主要目的為:
(1)使病人盡快恢複身心健康,恢複日常生活及工作;
(2)提高心髒的貯備力,減少梗塞後心肌缺血發生;
(3)改善心髒功能,增加代償機能與應激能力;
(4)預防或減少合並症的發生;
(5)改善遠期預後,減少心梗複發率,減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質量;
(6)縮短住院時間,節省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