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注重發揮外國專家的特長,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自1984年以來,學校聘請了150餘名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家的法學和語言專家、學者為長、短期外籍專家,擔任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及涉外律師班的英語及法律課程教學任務。其中,聘期一年以上的長期專家每年為5人左右。此外,學校每年還從與國外校際關係及合作夥伴院校聘請10餘名短期專家來校講學訪問或從事合作研究等。1997年,法律係“新刑法研究”課題就是與外國專家局資助聘請的短期外國專家合作完成的。政管係即將實施的“市場營銷”研究項目,也正在以同樣形式實施。

中國政法大學在借助國外資金開展科研項目方麵,也取得了較大成績。1994年以來,學校已經得折合人民幣達三百多萬元的國外資金用於此類項目。王衛國教授主持的中國政府與澳大利亞政府合作的中澳機構合作項目《中國經濟法改革》,得到澳大利亞政府給予的折合13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郭成偉教授主持的中澳交流項目也得到了澳大利亞政府的資助。江平教授主持的“海峽兩岸公司法比較研究”、卞建林副教授主持的“中英法律援助項目”和陳光中教授主持的“中國刑事司法製度改革”項目得到了富布萊特等機構二百多萬元人民幣的資助。

中國政法大學積極開展對外辦學。自1995年以來,學校先後與美國杜肯大學、韓國湖南大學、澳大利亞的迪肯大學和悉尼科技大學合作舉辦了7期中國法律、中國文化短期培訓項目,主要來自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二百多名學生。學校還與香港中文大學及其他機構合作舉辦了各種形式的中國法律培訓項目。通過學習,學生增進了對中國法律及中國文化的了解。

中國政法大學努力拓展渠道,招收外國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自1993年以來,學校共招收來自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外國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175人;其中,台灣學生數量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該校培養的韓國學生金德賢是我國第一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台灣學生王文傑是在大陸第一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港澳台學生。

中國政法大學通過日益廣泛的、具有實質內容的對外法學交流與合作,宣傳了中國的法製建設,提高了學校教學科研水平,也擴大了學校的國際影響,使學校享有較高的國際聲譽。

知識鏈接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為中國政法大學校訓。“厚德,就是希望學校培養的法律人才應該有很高的人文涵養、注重德行的教育;明法,就是要掌握工作中的規律,弘揚我們法律公平公正的理念;格物就是希望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外界、自然和社會的規律,了解工作對象的真實內涵;致公,就是從法律出發,追求公平、實現公正的理念。這八字校訓總的意思就是希望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一定要緊緊圍繞著做人做事這兩個中心環節作為自己的思想行為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