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概況
現今聞名全國的重點大學中山大學,其前身是廣東大學,這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創辦的。正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926年改名為一直沿用的中山大學。
在發展過程中,中山大學先後經曆了以下幾次種大調整。1931年中山大學設有文、法、理、農、醫五個學科,同年將學科改稱學院。1934年設工學院,1935年設研究院,開始招研究生。1937年發展為文、理、法、工、農、醫、師範7個學院和1個研究院。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址廣東羅定、雲南澄江、廣東坪石、東江、連縣等地。1945年回遷廣州石牌。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工、農、醫、師範等4個學院從中山大學劃出,從此中山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校址由石牌遷至現址廣州康樂園。1999年9月,中山大學與珠海市人民政府簽定協議,在珠海唐家鎮合作建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並於2000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珠海校區的建設拓展了中山大學的辦學空間,為中山大學在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八十多年的發展,中山大學澱積了深厚的學術傳統,湧現出大批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魯迅、郭沫若、馮友蘭、顧頡剛、陳鍾凡、羅常培、傅斯年、趙元任、董作賓、周穀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劉節、梁方仲、冼玉清、王亞南、馬采、容庚、商承祚、董每戡、詹安泰、王季思、王力、楊成誌、鍾敬文、朱謙之、楊樹達、吳康、楊榮國、蒲蟄龍等都曾在中山大學任教,形成了以“嚴謹、求實”為特征的良好學術風氣。中山大學也成為了中國南方文化與學術的重鎮。
學係建設
在八十多年的辦學過程中,中山大學一直都在改革創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進行的一係列教育改革,中山大學取得了較大發展,已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多學科性綜合大學。目前,中山大學設有法政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文科學學院、嶺南(大學)學院、管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教育學院等12個學院,以及研究生院、高等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擁有35個研究所、47個研究中心、38個學係、48個本科專業。共有國家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學位授權專業53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96個,碩士專業學位點4個。還擁有物理學、生物學、化學、數學、曆史學、管理學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國古代文學、動物學、光學、高分子化學和物理等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有中國語言文學、曆史學、哲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6個國家文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有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
自國家設立重點大學製度以來,中山大學一直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學校有權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中山大學已經建立起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係。學校本科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研究生院是華南地區最早設立的研究生院,是華南地區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曆年來,中山大學在教學科研等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其中既有國家一流的專家學者,也有各級黨政領導,更有各行各業的業務骨幹以及一批遍及海內外的企業家。
師資資源
中山大學教學的發展歸功於擁有一批優秀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3 743人,其中教師1 549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3人,博士生導師210人,教授320人,副教授534人,講師489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4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7人,近年來,共有9位教師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在校各類學生2萬多人,其中博士生550人,碩士生1 776人,本科生9 525人,外國留學生18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