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時期,人們的注意力由大學轉移到一種專門學校“college”,重點學習古典文學。大學開始衰落,甚至在17至18世紀這一科學和思想大發展的階段,也未能發揮很大作用。上大學主要是那些被認為沒有遠大理想的人謀求職業的手段。
法國大革命促進了大學,創建新大學的努力開始了。拿破侖時期,巴黎大學有所發展,過去一直隸屬文學院的理科和醫科,於19世紀初成為獨立的學院,新成立了高等藥物學院,加上原有的法學院和神學院,使巴黎大學在結構上初步具備了一所近代大學的規模。但是,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一直到了19世紀後期,巴黎大學才逐漸改變了它的職業性,恢複了它在中世紀的聲望,成為科學和文化教育的中心,開始真正擔負起高等教育的任務。
此後,巴黎大學發展很快,不少的專業學校相繼加入。1883年有教師145名,本國學生10 600名,留學生800多名;1913年有教學和科研人員700名,本國學生17 300名,留學生3 300多,名;到1934年,本國學生近28 000名,留學生7 500名。與此同時,專業設置增加,教學設備改善,水平大大提高,培養出了大批人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裏,由於社會經濟恢複和發展的需要,也由於民主、平等的呼聲日益強烈,巴黎大學得到空前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中期,已經擁有學生10幾萬人。
在1968年的大學風暴以後,法國政府對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革,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將龐大、臃腫的巴黎大學各個院係,經過一定的改組和調整,組成了13所大學,即現在的巴黎第1至第13大學。所以,1968年以後,巴黎大學既不像過去那樣是巴黎惟一的一所大學的名稱,更不是索邦的代名詞了,它已經成為整個巴黎地區13所大學的總稱。
這13所大學中,每個大學都由理事會和校長領導;理事會成員從教學科研人員、職員和學生中選舉產生,校長由理事會選舉。學術委員會是學校領導的谘詢機構。為了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係,將過去的院係改為教學研究單位(unite d"enseignementet de recherche),由本單位選出的主任領導。
下麵分別介紹這13所大學的簡單情況:
巴黎第一大學:又叫邦戴昂——索邦大學,位於索邦大廈附近,教學重點是法律、經濟和外國語言文學,有16個教學研究單位和另外3個教學機構。
巴黎第二大學:又叫巴黎法律,經濟和社會科學大學,與巴黎第一大學學相鄰,從名稱上可以看出它的教學重點與第一大學基本相同,但外國語言文學的教學較少,有10個教學研究單位和9個另設教學機構。
巴黎第三大學:又叫新索邦大學,位於索邦大廈,教學重點是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和文化等,有12個教育研究單位和一個另設教學機構,即開設63種外語的著名的國立東方語言和文化學院。
巴黎第四大學:又叫巴黎——索邦大學,與前3所大學一樣,也設在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教學重點與巴黎第三大學相同,有17個教學研究單位和6個另設教學機構。
巴黎第五大學,又叫勒內·戴斯卡爾特大學,教學重點是生物學、醫學、藥物學、社會學,有19個教學研究單位。
巴黎第六大學:又叫居裏(夫婦)大學,位於過去巴黎大學醫學院附近,是巴黎惟一的一所專設理科和醫科的大學,有24個教學研究單位和3個另設教學機構。
巴黎第七大學:與第六大學合用一座建築物,教學重點是理科、醫學、外國語言文學、經濟,有16個教學研究單位和10個另設教學機構。
巴黎第八大學:又叫萬桑大學,位於巴黎郊區,專設人文學科,有15個教學研究單位,這是巴黎13所大學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它於1968年學生運動之後,在當時的教育部長富爾的提議下成立。成立的目的是適應一部分學生和社會力量的要求,調動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按“大學向所有的人開放”、“消除等級偏見”、“讓學生參與教學和科研的領導”等原則辦事。10年來,學生人數增加很快,現在已達3萬名。增加的主要是成人和在職人員,他們有取代中學畢業生的趨勢。外國留學生,特別是第三世界的學生也大量增加。學校進行了一些改革,如將學校理事會改為工會委員會;選舉了學生副校長;反對兩極分化;反對激烈的競爭和大量淘汰,招生不受地區限製,不像巴黎其他十二所大學那樣,原則上隻招收巴黎地區的學生;入學不受資曆限製,可以沒有中學畢業文憑,沒有其他大學那樣的學年考試,隻有平時的考查;得到碩士學位後,可自由進入第三階段從事科學研究;設立了一個保護本校工作人員利益的谘詢委員會,校方不經它的同意,不得作出有關工作人員的任何決定;參加工會和左翼組織的統一行動等。對這個學校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政府和其他一些人士認為,該校政治傾向太濃,紀律鬆弛,教學水平低下,是一個失敗嚐試,不值得提倡,甚至曾決定減少其使用的校舍,收回一座樓房,但另一部分人認為巴黎第八大學很有成績,甚至可以說“挽救”了一些人,隻是由於當局不支持,缺乏經費和物質條件,才產生了種種困難,如校舍和桌椅不夠,開放變成了限製;與當局政治觀點不同,科研和教改很難進行(如到罷工工人中去進行調查);畢業生難找工作,文憑雖然易得,仍是一紙空文等。這場爭論看來還要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