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並非是荷蘭的第一大城市,但鹿特丹港卻是世界第一大港。它保持的港口年吞吐量超過5億噸的記錄,使它當之無愧地位居世界各大港的首位。
與我國的上海港一樣,鹿特丹港也是一個典型的河口港,屬於顯著的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船隻四季進出港口暢通無阻。鹿特丹港港區麵積80多平方千米,海輪碼頭岸線長56千米,江輪碼頭岸線長33.6千米,擁有656個總泊位,航道最大水深22米。鹿特丹港共分7個港區,40多個港池,碼頭岸線總長37千米,可以停靠54.5萬噸級的特大油輪。另外,這裏的起重設備應有盡有,大小作業船隻500餘艘。進入鹿特丹港的船隻,從來就不存在等泊位和等貨物的問題。
從1947年到1974年,鹿特丹在新水道建成了3個大港區,一個是包括港區及工業區在內占地麵積為12.5平方千米的博特萊克港,港區內建有各種專用碼頭和滾裝船、集裝箱船、載駁船作業區。第二個是占地麵積為36平方千米的歐羅港區,通過疏浚航道後,低潮時最大水深可達22米,可停靠20萬噸級的油輪和8萬噸級的散貨船。第三個是占地33平方千米的馬斯弗拉克特港區,它是利用沿岸淺灘,經過疏浚而建成的。港區在新水道入海口以南,伸入海域達5千米,低潮時,港內水深也能維持在19~23米。上述三大港區構成了鹿特丹港的主體。
該港有著現代化的港口設施,同時,港口調度指揮也是依靠了先進的設備和科學的方法。在出海口的荷蘭角上有個建立於16世紀交通控製中心,但當初的信號指揮調度已發展成為現在的無線電、雷達和先進的電子計算機係統控製。鹿特丹是荷蘭的交通樞紐,公路、鐵路縱貫東西南北,火車、汽車往來如梭。有公路通往西歐各國各主要大城市,鐵路也是如此;融為一體的水陸交通,確保了鹿特丹的重要地位。
地處歐洲大陸西北部的鹿特丹港有著相當優越的地理條件,從這裏前往歐洲腹地既有高密度的鐵路運輸網,有快捷的高速公路,有四通八達的內河網,還有星羅棋布的油氣管道,因而許多運到歐洲的貨物都從這裏中轉。如今,鹿特丹港的吞吐量甚至超過了歐洲第二大港比利時安特衛普和第三大港德國漢堡的吞吐量之和。
這些年來,鹿特丹港一直在不斷擴容,但即便如此仍不能滿足需求。最近,該港開始進一步擴建西部碼頭。鹿特丹港決定以每年投資1.5億歐元的速度為港口“擴容”,在西部北海圍堤造地,再建一個麵積約為2000公頃的大型碼頭,以使集裝箱的吞吐量再增加700萬標準箱。2012年,鹿特丹港的集裝箱吞吐量預計可達到1600萬標準箱。
在從東到西綿延40公裏的狹長地帶,共有三個“配送園”,麵積依次為35、90、125公頃。許多大企業都在這幾個“配送園”設有大型物流與服務中心,對到岸的貨物進行組裝、貼牌、重新包裝、修理、存儲等。許多來自亞洲的貨物就是在這裏進行“增值”後,再運往歐洲大陸。除此之外,港區還有煉鐵廠、煉油廠,分別對到岸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升級。所以鹿特丹港不僅僅是個貨物中轉站,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貨物“增值中心”。這一點,從鹿特丹港區麵積構成中就可以看出來。港區總麵積10500公頃,其中工業園占了5000公頃。據統計,鹿特丹港共為荷蘭帶來了31.5萬個就業機會,至於創造的稅收更是驚人。
除了作為“增值中心”,鹿特丹港建設中還有許多東西值得中國學習。為了吸引更多的貨輪前來,鹿特丹港想了各種招數,比如提高信息技術管理水平。在鹿特丹港的汽車碼頭,安裝了一種全新的汽車識別與定位係統,它通過安在汽車上的芯片及天線,可準確地掌握每輛汽車的位置,從而為汽車存儲與裝運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此外,他們還為大量中轉汽車提供了“房子”,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鹿特丹港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一大港,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是它緊臨經濟發達的西歐國家,特別是德國的興起為鹿特丹港提供了天然的經濟腹地;第二歸因於歐洲共同體的建立,減少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屏障,密切了國際間的往來,促進了鹿特丹港的發展;第三是荷蘭本國工業的迅速崛起,本身也促進了鹿特丹港的發展。綜觀鹿特丹,有利的地理環境是鹿特丹港飛速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