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公元237年的巴塞羅那港,是西班牙最大的海港。它地處西班牙東北沿海略夫雷戈斯河口東岸,瀕臨地中海的西北側。現在是加泰羅尼亞自治區的首府,是西班牙最大的工商業和文化中心,是西班牙的造船中心之一,也是歐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它有現代化的國際機場,可直飛美洲、中東以及歐洲各國。巴塞羅那與馬德裏之間的“空中橋”每小時就有一航班往返。傳統的工業如紡織、化學、造船和飛機製造等都十分發達,新興的汽車、電子、機械、精密儀器和塑料製造業也蓬勃發展,另外還有金屬加工、造紙、醫藥等行業。巴塞羅那的工業產值約占加泰羅尼亞自治區工業總產值的一半。
該港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上午多西風及西北風,下午多南風及西南風。年平均氣溫最高為33度,最低為1度。全年平均降雨量約1000毫米。平均潮差約0.3米。
該港有防波堤維護,港內水域麵積約為300公頃,港區主要碼頭泊位數量如下:3個雜貨碼頭,6個散貨碼頭,5個集裝箱碼頭,3個油碼頭。
巴塞羅那港如今運用的APICS計算機係統具有控製船閘開閉、船舶營運狀況、貨物的進出等功能,並與引航員公會的係統聯網,有利於港口的經營管理。為私營企業服務的SEAGHA係統由SEAGHABRIDGE和SEAGHACLEARING兩部分組成,前者供船舶代理行、集裝箱碼頭和有實力的企業使用,後者則供報關者等使用,兩者用電話線路連接起來。上述APICS計算機係統明確分為港口營運所必需的係統和港口用戶的係統,兩者密切關聯,努力為貨主服務。港口每年進出口船舶約1.7萬餘艘次,碼頭最大可靠泊13萬載重噸的船舶。1992年貨物吞吐量創曆史最新記錄達到1.03億噸(進口6200萬噸,出口1400萬噸)。1993年貨物吞吐量為1.02億噸,比1992年減少1.5%,主要因煤炭和鐵礦石的減少,貨物吞吐量在歐洲僅次於鹿特丹港。1994年集裝箱吞吐量為219.5萬標準箱,比1993年增長17%,名列歐洲第三。主要進口貨物為石油、礦砂、羊毛、煤、糧食、木材、橡膠、棉花、銅以及咖啡等,出口貨物主要有鋼鐵、煤、機械、水泥、焦炭、玻璃、鐵路設備、紡織品及化工產品等。在節假日中也可以安排作業,但需付加班費。
該港的裝卸設備有各種門吊、岸吊、可移式吊、浮吊、集裝箱吊、鏟車、吊運車、牽引車及滾裝設施等,其中浮吊最大起重能力達160噸,還有直徑為101.6~406.4毫米的輸油管道供油船裝卸使用。裝卸效率為化肥每小時約裝1000噸,礦石每小時裝1500噸,水泥每小時裝1000噸,原油每小時卸1000噸,穀物每天卸1.5萬~2.7萬噸。碼頭最大可靠8萬載重噸的船舶,露天堆場麵積約4.5萬平方米,糧穀庫容約18.7萬噸。每年進出港船舶約有7000餘艘,港口有250多條國際航線。市內有完善的公共汽車和地下鐵道設施。巴塞羅那與歐盟國家之間的貨物運輸以卡車為主,加泰羅尼亞有全西班牙最密集的現代化公路網,從該港到法國邊界隻需1.5個小時。
20世紀90年代初,雖然整個歐洲經濟不很景氣,但西班牙經濟則因奧運會的拉動繼續穩步增長。根據1994年初公布的官方材料,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總收入為1946億比塞塔(大約合15億美元),總支出為1942億比塞塔,收支平衡,還略有贏餘。這也極大地促進了巴塞羅那港的發展。
知識鏈接
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多雨的氣候。大致分布於南緯和北緯30度~40度的大陸西岸,以歐、亞、非3洲之間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在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岸、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澳大利亞南緣和西南沿岸的氣候亦屬此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