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公元前的裏斯本港地處葡萄牙西海岸特茹河入海口處,瀕臨大西洋的東側,是葡萄牙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軟木輸出港。1245年開始成為葡萄牙的首都,1755年曾遭大地震破壞。現在是葡萄牙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主要工業有化學、機械製造、石油、造船、食品和紡織等。全世界年產軟木40萬噸,葡萄牙占一半。港區有鐵路和內地相通,並與西班牙相連。港口距機場約7千米。
特茹河口灣寬廣,港區碼頭岸線長15千米,可同時容納200米長的大船100艘,每天約有500艘各類船隻從這裏駛進、駛出。在港口入口處的特茹河上建有跨距1013米的特茹河大橋,為歐洲最長的吊橋之一。裏斯本港輸出貨物有軟木、葡萄酒、鬆脂、沙丁魚罐頭等。進口的主要是工業原料,年吞吐量200萬噸。進、出口貿易額分別占全國的90%和70%以上。該城的主要工業有石油加工、化學、造船、紡織、食品和軟木加工等。在這些工業部門中,軟木種植和加工在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葡萄牙人稱軟木樹為“國樹”。軟木即栓皮櫟,為落葉喬木,樹皮具有發達的栓皮層,樹皮可剝栓皮(俗稱軟木),供工業用,輕浮又不透水,富有彈性,是理想的隔熱、隔音體,廣泛用於建築、車輛和宇宙飛船上。裏斯本的裏斯納造船公司,也是葡萄牙在國際上有巨大影響的公司,是該國最大的現代化船舶修造企業,擁有船塢8座,最大的船塢為100萬噸級。主要修理大中型油輪、集裝箱船、散貨輪、拖網漁輪,並建造貨輪和油輪等。
該港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盛行北至西北風。年平均氣溫夏季最高約34攝氏度,冬季最低約3攝氏度。全年平均降雨量約1000毫米。平均潮高:大汛高潮為3.8米,低潮為0.5米;小潮為2.9米,低潮為1.4米。
裝卸設備有各種浮吊、岸吊、可移式吊、牽引車、裝船機、鏟車及滾裝設施等,其中浮吊最大起重能力達600噸。穀物碼頭最大可靠10萬載重噸的船舶,油碼頭最大可靠9萬載重噸的油船。裝卸效率為穀物每小時卸1000噸,裝400噸,豆油每小時卸600噸。庫容約18萬噸。位於阿爾肯塔拉港池的新碼頭,主要裝卸水果、蔬菜及各種包裝的果製品,每天可裝卸水果7萬箱,是歐洲大陸現代化水果碼頭之一。本港還有位於港區入口處的橫跨特茹河的架空大橋,其中間跨長為1103米,淨空高為69.7米,是歐洲最長的吊橋。主要進口貨物為機械、水泥、燃油、礦砂、花生、壓縮油、五金及化工品等,出口貨物主要有軟木、鬆脂、木材、大理石、蔬菜、水果、葡萄酒、輕瀝青及沙丁魚罐頭等。1992年集裝箱吞吐量達29.3萬標準箱,年貨物吞吐能力達3000萬噸。在節假日中一般不安排工作,但經營方同意則例外。
裏斯本也是全國最大的鐵路運輸中心,並為巴黎—馬德裏—裏斯本的西南歐國際鐵路幹線的起、終點。市郊沙卡文的波爾特拉國際機場是全國最大的航空樞紐。
裏斯本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東經直布羅陀海峽可進地中海,北通西歐、北歐,南達南美、非洲。與大西洋中的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在大西洋公約組織防務係統中,有“葡萄牙戰略三角”或“不沉的航空母艦”之稱。裏斯本還是葡萄牙空軍和海軍基地。
裏斯本是在公元前由腓尼基人始建的。在羅馬帝國統治葡萄牙期間,裏斯本一帶成為武裝起義的搖籃。這裏原為軍事要塞小鎮,從公元12世紀起,在農牧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商業和手工業也日益興盛,與地中海沿岸各國,特別是與威尼斯、羅馬、熱那亞等城市的貿易關係日益加強。
15—16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裏斯本逐漸成為葡萄牙航海事業和對外進行殖民地擴張的中心和根據地。城市日益擴大,工商業發展迅速,興盛時曾超過意大利北部沿海城市,為西歐大西洋沿岸各地與地中海區域間及東西方貿易的樞紐。裏斯本城位於地中海—南亞地震帶,曆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地震,裏斯本城也屢遭地震破壞,今天的裏斯本是在1755年的大地震後重建的。作為曆史悠久的首都,這裏有著記錄這個城市古老文明的名勝古跡,著名的聖若熱城堡、聖喬治城堡和具倫塔是遊人必去之地。
為了適應港口運輸發展的需要,港務當局對位於市中心以西3千米的阿爾坎塔拉·桑托斯港進行了綜合性規劃研究,將開發自由貿易區和滾裝泊位,並把集裝箱貨運站搬出現有的老舊擁擠的倉庫。
知識鏈接
直布羅陀海峽:溝通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南端和非洲西北端之間。全長約90千米,西寬東窄,西部最寬處43千米,東部最窄處僅14千米。平均水深375米,西部入口處水深300米,東部有一深海區,水深1181米。是歐洲通往西北非的門戶,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