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與人格》[美國]馬斯洛著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名著
1.作者簡介
馬斯洛(1908~1970),早年醉心於行為主義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曾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心理學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馬斯洛力圖證明人類有能力完成比戰爭和仇恨更美好的東西,於是他決心貢獻畢生精力去尋找一種關於人類行為的普遍理論。他接受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研究,使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更加豐富和清晰,他也因此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的著作,洋溢著對人類內在價值的熱愛心情。他的著作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於一般讀者,在個人修養、心理健康以及如何發揮自己的潛力上也頗有參考價值。
2.內容梗概
本書初版共分為十七章(第二版將最後一章刪去),及兩個附錄。主要論述了他的整體論科學觀、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論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
第一、二章及附錄乙,闡述了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和整體論的科學觀。馬斯洛首先對科學研究方法進行了批判,他認為正統的科學由於過分強調技術和方法使得科學家竭力追求所謂的客觀性,而忽視和回避了價值問題,同時科學家還創造出一整套科學等級,使得各門學科之間壁壘森嚴。針對傳統科學的原子論的分析研究方法,馬斯洛提出了自已的整體論,他認為既要用綜合的、多學科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問題,又應把人作:勾一個整體、一個係統來研究。本書既是自始至終運用整體論方法進行研究的著作。作者在附錄乙中對整體論方法進行更為深入的論述,提出了整體動力學、有機結構理論、症候群動力學等一整套理論。
馬斯洛認為,要想充分理解人類動機,我們就必須著重研究最終目的或結果。廣泛的、跨文化的研究表明,驅使人類行動的是若幹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要。這些需要是心理的,而不僅僅是生理的。馬斯洛把這些需要劃分了若幹層次:每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新的高一級的需要就會出現,以此遞級上升。從而他把人類基本需要組織在一個有相對優勢關係的等級體係。處在等級體係中最下一級是生理需要,這是人對生存的需求,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強烈的一種。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後,就會出現安全需要,由於在健康、正常的成人身上,安全需要一般都得到了滿足,因此觀察兒童或患神經症的成人就最有助於理解這種需要。安全需要之上是歸屬和愛的需要,愛的需要受挫是心理失調的主要原因。愛的需要之上是自尊需要,包括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當前麵諸多需要滿足之後,自我實現的需要就出現了,這是人類的一種成長、發展與利用潛力的需要。馬斯洛還分析了滿足基本需要的先決條件,並從十二個領域為基本需要理論作了證明。
第十一章以後,主要論述了自我實現理論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隻能出現在年齡大一些的人身上。而年輕人由於個性或獨立性尚不完備,他們處於走向成熟的道路上,而自我實現則意味著一種成熟,意味著發展或發現真實的自我,發展現有的或潛在的能力。自我實現的人具有很多的優秀之處;具有洞察生活的能力,有清醒的是主觀,具有創造性、自發性,很少發生自我衝突等等,他們達到了真正的心理健康,他們是“超越了民族意識的人”。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則是馬斯洛針對過去的心理學隻局限於研究人的消極方麵而提出的,與過去心理學研究中彌漫著悲觀主義氛圍相反,馬斯洛提倡一種積極的心理學,研究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研究人的超越性。
3.社會評價
馬斯洛在本書中第一次把需要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引入心理學,從而改變了心理學的麵貌。在他之前的兩大心理學流派都有著各自的弊端:弗洛伊德心理學建立在對精神病患者和心理病態的人的研究上,而行為主義心理學則建立在動物行為的研究上。這兩種學說都帶著心理宿命論的色彩,給心理學研究蒙上了一層陰影。而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出現則改變了這種狀況,他的自我實現理論指出:自我實現的人是人類中的最好典範。他們精神健全,能充分開拓並運用自己的天賦、能力和潛力,這種積極的心理學研究態度使得人們從狹隘的悲觀論調裏走出來,麵向人類廣闊而美好的未來。馬斯洛給我們帶來了對人類的精神健康和發展的堅定信念,使我們懂得人類具有基本的、潛在的而且是跨文化的標準,因而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終極目標。所有這些積極的理論都會激勵讀者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走上自我實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