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濫竽充數(1 / 1)

戰國時候,齊國的國王齊宣王有一個愛好:喜歡欣賞音樂,尤其愛聽吹竽。“竽”,是古代的一種吹奏樂器,形狀像現在的笙,吹奏出的聲音非常好聽。

齊宣王愛聽吹竽,可他有一個嗜好,專好聽“齊奏”,不喜歡聽“獨奏”。每次一聽音樂,就要召集三百多人,組成一支龐大的樂隊,要樂手們一齊吹。所以,齊宣王在王宮裏養活著數百個專靠吹竽為生的人。

當時,有一個叫南郭的人,他不學無術,身無一技之長,根本不會吹竽。他為了混碗飯吃,也跑到齊宜王那裏去,請求加入樂隊,為齊宣王吹竽。

齊宣王講究排場,希望有更多的人為他吹竽,凡是請求加入宮廷樂隊的人,他是來者不拒。“聽說”南郭也會吹竽,也未加考核,齊宣王就糊裏糊塗地收下了他。並且,和其他數百個樂手的待遇一樣,也發給南郭一份俸祿。

從此以後,南郭就混在吹竽的樂隊裏,裝模作樣,假裝會吹的樣子,為齊宣王吹奏。因為齊宜王從不聽獨奏,而隻聽合奏,所以,冒充會吹竽的南郭,一直沒有被識破,竟然在宮廷樂隊裏混了好長時間。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泯王繼承了王位。齊泯王與他的父親一樣,也非常喜歡聽吹竽。但與他父親的嗜好恰恰相反,他隻喜歡聽“獨奏”,而不喜歡聽“齊奏”。他每次聽吹竽,都是聽樂手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奏。

這時候,南郭就覺得有點兒混不下去了。在“濫竽充數”的那些日子裏,由於能“混飯吃”,他也不學吹竽,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

南郭心想:要是齊泯王讓他上前去單獨吹,自己根本不會吹,查出來會犯欺君之罪,恐怕就要掉腦袋;不上前去吹吧,又說不出什麼正當理由,沒有什麼好辦法搪塞過去。上前去吹或不上前去吹,都要“露餡兒”。而一旦露了餡兒,那可就不是鬧著玩的了,輕則遭受重刑,重則恐怕連性命都保不住。

想到這裏,南郭不寒而栗。他趕忙草草整理好行裝,趁著夜色,趕緊偷偷地溜走了。那落荒而逃的狼狽相,可想而知。

讀書學習要講究認真,可來不得半點虛假。不懂裝懂,自欺欺人,遲早要露餡兒。隻有有真才實學,才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