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9章 美國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1 / 2)

◎文/古力

美國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會打不下來。美國的軍事研究者們通過電腦模擬得出結論,那就是他們不認為上甘嶺的失敗是輸給了中國軍人,因為這似乎不是人力能夠做得到的。可他們忘記了,電腦隻能模擬常識性的東西,它模擬不出一個民族重新覺醒時所能迸發出的力量。

50年前的戰火

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說,對落後的痛苦體味最深的,莫過於它的軍隊。

1952年下半年,朝鮮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200公裏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就要對朝鮮的曆史負責。”在今天看來,這似乎是恐嚇,可當時的事實是在9月和10月裏,聯合國軍連續攻下了北朝鮮人重兵把守的“喋血山嶺”和“傷心嶺”——盡管聯合國軍損失了幾千人,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達到了戰略目的。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五聖山——美方將其叫做“三角形山”,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預計以兩百人為代價,在五天內達到目的。他為此動用了美第七師、美第187空降團、南朝鮮第二師、九師、加拿大步兵旅、菲律賓營、哥倫比亞營、阿比西尼亞營等部隊共七萬餘人的龐大兵力。

而誌願軍方麵,因為在敵情判斷上出現失誤,我方把幾乎所有的火炮和十五軍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穀地,五聖山方向隻留下了一個連秦基偉自己也承認算不上主力的四十五師,區區一萬來人。

毛澤東曾經說過,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比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五聖山下敵方集中了六到七倍的優勢兵力,至於火炮、飛機、補給等優勢就更不必說了,這場戰役似乎根本沒有打下去的必要了。

1952年10月14日淩晨3點半,戰鬥打響。

範弗裏特計劃用一天時間奪下五聖山前的兩個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這兩個高地的後麵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美軍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鍾六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這兩個小山包上。由於在長達八個小時的時間裏,我方前沿部隊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傷亡五百五十餘人。

這一天裏,敵方向上甘嶺發射30餘萬發炮彈,500餘枚航彈,上甘嶺主峰標高被削低整整兩米,寸草不剩。

即便是這樣,直到四天以後——10月18日,四十五師前沿部隊才因傷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麵陣地第一次全部失守。

19日晚,四十五師傾力發動了一次反擊。597·9高地9號陣地上,美軍在陣地頂部的巨石下掏空成了一個地堡,我軍攻擊受阻。這個地堡後來再現在電影《上甘嶺》裏。

19歲的貴州苗族戰士龍世昌,悶聲不響地拎了根爆破筒衝了上去,敵人炮兵實施攔阻射擊,一發炮彈將他左腿齊膝炸斷。目擊者幾十年後回憶道:“那個地堡就在我們主坑道口上麵,隔出四五十公尺吧。高地上火光熊熊,從下往上看,透空,很清楚。龍世昌是拖著殘腿拚命往上爬,把爆破筒從槍眼裏杵進去。他剛要離開,爆破筒就被裏麵的人推出來,哧哧地冒煙。他撿起來又往裏捅,捅進半截就捅不動了。龍世昌就用胸脯抵住往裏壓,壓進去就炸了。他整個人被炸成碎片亂飛,我們什麼也沒找到。”

0號陣地上,135團六連僅存16個人,在對四個子母堡的爆破中,三個爆破組都沒能接近地堡,在途中傷亡殆盡了。還剩下營參謀長張廣生、六連長萬福來、六連指導員馮玉慶、營通訊員黃繼光、連通訊員吳三羊和肖登良。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們炸掉了三個地堡,付出的代價是吳三羊犧牲,肖登良重傷,黃繼光爬到最後一個地堡前的時候全身也已經多處負傷。他爬起來,用力支起上身,向戰友們說了句什麼,隻有指導員馮玉慶醒悟了:“快,黃繼光要堵槍眼。”犧牲後的黃繼光全身傷口都沒有流血,地堡前也沒有血跡——血都在路途上流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