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多麼誘人的字眼!“財”是指金錢,古時候是指金子、銀子、銅板,現在是紙幣、硬幣、外彙;“富”是“屋簷底下一口田”,意味著家裏充實,不缺吃不缺穿。因此,“財富”的字麵意義就是有錢花、有吃的、有穿的。
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各種各樣的財富,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外,可能還需要更好的家用電器來方便生活,需要更好的科技產品來豐富生活。此外,工廠生產,商店銷售,這一切都在和財富打交道,無一不能逃脫。因此,有的專家稱:凡是具有某種形式能力的物質,統統稱為財富。
可以說,人們現有對財富的解釋都沒有清楚地闡明財富的本質含義,仿佛給財富披上了一層淡淡的紗,隻能隱約看見它的大概輪廓,而不能徹底探究其內涵。由此可見,我們人類對自己一手創造的財富的理解是何等膚淺。
人們通常說,對人有價值的物質就是財富,這隻是經濟學的看法。所謂的有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比如雞蛋可以增加營養,汽車可以方便出行,衣服可以美化外形等等,這些價值就是前麵所說的某種形式的能力。
新時代,新視角,新觀念。幾乎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認為:“能為我所用的東西就是財富。”因此,財富蘊藏著人們需要的某種能力,可以滿足人們的某種欲望。正因為如此,人們才要不惜一切代價地得到財富,哪怕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其實,歸根結底,人們追求的是財富背後的能力,這種能力可能就是客觀存在的,是財富的本質,也是所有財富的共性。所以說,能力就是財富,財富就是能力。這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讓人們擺脫了對財富的過分地渴望。
財富的多少與個人能力的差異有關。能力強者財富多,能力弱者財富少,由此便產生了爭端不斷的財富戰爭。古往今來,為財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卻仍然阻止不了後人追逐財富的腳步。
在爭奪財富的戰爭背後,隱藏著能力的轉化和規律的傳遞,這種名為財富規律的東西指揮著財富井然有序地分配,從而揭示了貧富差距產生的本質根源。
富有與貧窮
——財富是相對的
有一天,富有的父親帶著小兒子去農村感受生活,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在農場最窮的人家裏住了一整天。旅行結束後,父親問兒子:“旅行怎麼樣?”“好極了!”“這回你知道窮人是怎麼生活的了嗎?”
兒子回答:“我發現咱們家隻有一條狗,但是他們家裏卻有四條;咱們家隻有一個水池通向花壇中央,可他們竟有一條一眼望不盡的小溪;咱們的花園裏隻有幾盞燈,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還有,咱們的院子的麵積就那麼一點兒,可他們的院子卻有整個農場那麼大!”兒子說罷,父親啞口無言,緊接著兒子又說:“感謝您讓我明白了我們有多麼貧窮!”
寓言者說
財富是相對的。在孩子的心中,能夠擁抱大自然就是無盡的財富;在我們成人的心目中,財富又是什麼呢?
富翁的開導
——墮落皆從懈怠起
從前有位年輕人,他繼承了父親遺留下來的產業,卻從不細心打理。他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又結識了一幫壞朋友,沒多久,就把父親辛辛苦苦掙下的家產,揮霍得幹幹淨淨。
他父親生前有位朋友,是當地有名望的富翁。他聽說這個年輕人身處困境,於是過來看望他,教他怎樣去管理財務,如何細心經營,以及如何積累財富,並送給他一千兩金子,作為東山再起的資本。
然而讓富翁失望的是,他給年輕人的錢財沒過幾天就被他花得分文不剩,卻連一點正經事也沒幹成,最後仍然是一貧如洗。富人為這事非常憂愁,想盡了辦法開導他。
有一天,富人看見門外有一隻死蛇,便趁機對年輕人說:“一個聰明的、善於動腦筋的人,甚至可以憑借這隻死蛇來創業。所以,一個人有了一千兩金子,怎麼還會窮呢?我今天再給你一千兩金子,你一定要去努力幹一番大事業。”
這時,正好有個討飯孩子在遠處聽到了這樣的教導,頓時得到啟發。他過來討了飯後,向富人要了那隻死蛇,又討來各種佐料,把它做得非常美味可口,賣得兩個錢。
孩子就以這兩個錢為資本,開始靠做買賣為業,很快就賺到了一百多個錢。周而複始,他每天勤懇勤奮,腳踏實地,努力幹活,幾年以後,終於成了有錢人。
他常常想:“由於那個富人開導他家的孩子,這才使我受到啟發,有了發財致富的想法。現在我有錢了,若不報恩,是理所不容的。”於是他送給富翁一份非常貴重的禮物,並向他講述了自己致富的過程。
富人聽後非常高興,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這個聰明而勤勞的年輕人。當富翁死後,還把全部財富都留給了這位年輕人。
寓言者說
古人說,“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墮落皆從懈怠起。在不忙的時候,應當未雨綢繆,抓住有利的機會,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老人與盲人
——欲望是無盡頭的
曾有一個老人,在自家門前的一塊空地上,豎起一塊牌子,上麵寫道:“此地將無償送給一無所缺,全然滿足的人。”
一名富有的商人,騎馬路過此地,看到這個告示牌,心想:“這個人既然要送出這塊土地,那我最好捷足先登把它要過來。我是個富有的人,擁有一切,完全符合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