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的小銅牌”被人們到處傳誦著,記者們紛紛趕來報道。因此,漢斯的產品很快就聲名鵲起了。等到博覽會結束後,漢斯已經贏利55萬美元。
寓言者說
漢斯的小銅牌其實是魚餌,餌引導人們去漢斯的小閣樓,漢斯因而釣到了“大魚”。這種辦法極其適用於企業和產品剛開始進入人們視線,知名度低的情況。
伯樂的兒子
——實踐與理論同等重要
伯樂善於辨認千裏馬,他希望兒子在他的教導下也能成為相馬高手。於是,他給了兒子一本《馬經》,要兒子按照《馬經》上畫的圖樣去尋找千裏馬。
兒子找啊,找啊,他每遇到一匹馬,都拿《馬經》上的圖樣來仔細核對,將其與書中所寫進行對照一一辨認。可是,他每次總有些細節對不上號。一年過去了,還是沒找到一匹和書上畫的一模一樣的馬,回去後失望地父親說明了一切。伯樂勸他不要灰心,叫他出去接著找。
無奈,兒子自此踏上了相馬的道路。上哪兒去找呢?他撫摸著《馬經》,歎了口氣,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兒子邊問邊漫無目的地走著:千裏馬啊,你到底在哪裏呢?
正在發愁間,一隻大蛤蟆一邊“咕咕”地叫著,一邊一蹦一跳地過來了。兒子看了半天,心下忽然“咯噔”一下:“咦,這不就是……”他欣喜若狂地奔向回家的路。還沒邁進家門,兒子便大嚷起來:“我找到千裏馬了!我找到千裏馬了!”伯樂聽了,忙奔出來問:“快說說,你找到什麼樣的千裏馬了?”兒子上氣不接下氣地回答:“我見過那麼多馬,唯有這匹和書上完全相同。它也是頭顱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縮著,隻是有一樣——唯有蹄子差強人意。”聽完了兒子的話,伯樂心裏明白了大半,他隻得苦笑著說:“孩子啊,這匹‘馬’雖好,它這麼小,人怎麼能駕馭它呢?”話音剛落,兒子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
寓言者說
伯樂的兒子當然錯了,蛤蟆怎麼會是千裏馬呢?他錯在隻會墨守成規地照書辦事,而不善於從實際出發來分析問題,這樣能夠找出千裏馬才怪!而且,他不應該委曲求全,每次都要求所相的馬完全符合書上的指標。他缺少實踐,甚至是失敗,隻有積累更多經驗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雖然真正意義上的營銷理論的建立時間不長,但營銷理論在最近幾年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各色各樣的營銷學說紛紛麵世。然而,理論的意義要體現在客觀的實踐上,中國的營銷還比較稚嫩,所以,更需要學習理論以充實自己。理論的價值體現在現實的實踐中,而中國的國情比較特殊,西方的理論到了中國都有一個中國化的過程,要在適應實踐的同時指導實踐。
唯一的商品
——出其不意獲利潤
意大利有一個商場——萊爾商場,這裏幾乎沒有人少的時候,顧客簡直永遠在搶購。
萊爾商場為什麼如此吸引顧客呢?原來,萊爾商場有一條經營奇策,那就是商場對所有的商品隻出售一次,以後絕不再進貨,哪怕是很賺錢的搶手貨也隻賣一次便忍痛割愛。因此,顧客都認為,萊爾商場出售的全部都是搶手貨。
萊爾商場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大部分的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總要貨比三家,不願輕易確定。但是,如果得到準確的信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那麼,人們便自然不會再遲疑了。
中國的章回小說:“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其實就是在文章的精彩之處突然中止,吸引讀者不得不去讀下去。
寓言者說
萊爾商場便是采取“最精彩後戛然而止”的辦法,吊起了顧客的胃口,使顧客形成一種“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感覺,購買欲愈發強烈了。所以,萊爾商場才能贏得勝利。
發怒的河豚
——要吸取經驗教訓
有種生活在河裏的魚叫河豚。
春天到了,小草隨著河水的增多而變綠,一隻河豚非常高興,它盡情享受春天的舒適,在河裏歡快地遊來遊去。當遊到橋下時,因自己陶醉地閉了眼,一不留神,撞到了橋墩上。
橋墩多硬啊,把河豚撞得眼冒金星,險些昏過去。河豚痛得直咬牙,雖然明明是它自己不對(誰叫它不避開不能動彈的橋墩呢),但它隻怪撞它的橋墩,氣得張開兩腮,豎起兩鰭,肚皮鼓得圓圓的浮在水麵上,很久不曾移動。
這時,一隻出來覓食的老鷹正好從這裏飛過,看到水麵上翻著肚皮的河豚,心中暗自高興。竟然有自動送上門的美餐,瞬間抓起了河豚,撕破了它的肚子,在樹上美美地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