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善於溝通注重技巧(2)(3 / 3)

漢武帝想想,覺得有幾分道理。有一次,上早朝的時候,他得了個機會便問公孫弘:“汲黯說你沽名釣譽,你的儉樸是故意做樣子給大家看的,他說的是否屬實?”

公孫弘一聽覺得非常委屈,剛想上前辯解一番,但是轉念一想,漢武帝現在可能偏聽偏信,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不是真正的“儉樸”。如果現在自己著急解釋,文武百官也會覺得他確實是“沽名釣譽”。再想一想,這個指責也不是關乎性命的,充其量隻會傷害自己的名譽。清者自清,隻要自己堅持自己的作風,以後別人自然會明白的。這樣想著,公孫弘把剛才的一股怨氣吞下去,決定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他回答道:“汲黯說得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往頗深,來往甚密,交情也很好,他對我家中的生活最為熟悉,也最了解我的為人。他對皇上您說的,正是一針見血,切中了我的要害。”

漢武帝滿以為他要為自己辯護,聽到這番話頗感意外,問道:“哦?是這樣嗎?”

“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小吏一樣,確實是假裝清廉以沽名釣謄。”公孫弘回答道,“汲黯忠心耿耿,為人正直,如果不是他,陛下也就不會知道這件事,也不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了!”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誠實、謙讓,更沒有想到他還會對批評自己的對手大加讚揚,真是“宰相肚裏能撐船”。從此,對他就更加尊重了。其他同僚和大臣見公孫弘對自己的心理供認不諱,如此誠實,這種人哪裏會沽名釣譽呢?

畫龍點睛

許多事情是不需要解釋的,清者自清,謹防越描越黑。而且,寬容你的對手更能彰顯你的品行。

梁澆楚地

戰國時期,梁、楚兩國相鄰。梁國邊境縣的縣令一職由梁國的大夫宋就擔任。

梁、楚兩國都設有邊亭。兩國邊亭的人員各自種了一塊瓜田。梁亭百姓十分勤勞,肯於吃苦,多次給瓜田澆水灌溉,他們種的瓜長勢很好。而楚亭人員比較懶惰,給瓜田澆水灌溉的次數少,他們種的瓜長勢不好。

楚亭人員看到梁亭的瓜田長得綠油油的,比自己的瓜田長勢好,十分妒忌,就在夜間偷偷去扒亂梁亭的瓜秧,使梁亭的瓜秧有的枯幹而死。

不久,梁亭的人員發覺了這件事,就向縣尉請求:允許他們也偷偷到楚亭的瓜田,扒亂楚亭的瓜秧,進行報複。

因為這件事可能造成兩國邊境事端,事態嚴重,縣尉沒敢擅自做主,便去請示縣令宋就。

宋就知道了以後,說:“唉!這是什麼話!這是結怨招禍的辦法,如果真的這樣做了,對雙方都沒有好處。讓我教給你處理這件事的辦法,你必須每天夜晚派人前去,偷偷地給楚亭澆灌瓜田,還要讓他們不知道。”

縣尉聽了,感到很為難,但是這是縣令的意思,他不敢違抗,隻好把縣令的話轉告給了老百姓。百姓們更不明白這其中的意思,但既然這是縣令的命令,他們不敢不照縣令的意思去做。

於是,梁亭人員就在每天夜裏前去,偷偷地澆灌楚亭的瓜田。楚亭百姓早晨到瓜田一看,發現已經澆灌過了。就這樣,在梁亭人員的幫助下,楚亭的瓜田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楚亭人員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訪,知道原來是梁亭人員幹的。

楚國的邊亭人員大受震撼,便把這件事向楚國的邊境縣令報告了,縣令聽到後很高興,就把這件事報告給楚國朝廷。

楚王聽到這件事,感到很慚愧,知道自己的百姓糊塗,做了錯事,就對官吏說:“我們的邊亭人員除了扒亂人家的瓜秧,能沒有其他罪過嗎?”楚王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官吏嚴格約束部下,檢查有沒有其他向對方挑釁的事件。

同時,楚王對梁國人能暗中忍讓感到非常高興,便派人帶著豐厚的禮品向梁國邊亭人員道歉,並請求與梁王交往。楚王時常稱讚梁王最講究信義。楚國與梁國關係融洽,是從宋就妥善處理邊亭瓜田事件開始的。

畫龍點睛

傷害了別人也往往傷害了自己,而幫助了別人往往也幫助了自己。

感情的共鳴

猶太人格森在日本經營著一家清酒公司,有一次,公司開發出一種新品牌的清酒,在擴大市場過程中,遇到一個潛在的大客戶龜田,這個客戶開了10家連鎖飯店。格森想把新的清酒銷售給這個客戶,他多次上門去拜訪龜田,每一次都吃閉門羹,對方不是態度冷淡,就是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