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尼各馬可倫理學》,1104b.
[49]亞裏士多德在書中引述了柏拉圖的話:“重要的是從小培養起對該快樂的事情的快樂感情和對該痛苦的事物的痛苦感情,正確的教育就是這樣。”路易斯對其進行了概括。參見(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廖申白譯注. 尼各馬可倫理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9, 1104b.——譯注
[50]作者把《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καλ?ν(καλ?ν的屬格)一詞解讀為:有序的情感(ordinate affection)、公正的情操(just sentiment)。καλ?ν在希臘文中包括了美、善、高貴、高尚、正確、公正等意思。——譯注
[51]又譯為最初原理。出自希臘語?ρχ?ν λ?γοι, τ?? ?ρχ??,基本含義是起點和最初的依據。——譯注
[52]《尼各馬可倫理學》,1095b.
[53]柏拉圖(Plato, 427 BC-347 BC),古希臘哲學家,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大哲學家。——譯注
[54]《法律篇》(Laws). 653.
[55](古希臘)柏拉圖. 張智仁, 何勤華譯. 法律篇[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7, 38(第二章653).——譯注
[56]《理想國》(Republic). 402a.
[57](古希臘)柏拉圖. 郭斌和,張竹明譯. 理想國[M]. 北京:商務印書館. 參見p.108, 402a.——譯注
[58]Rta(梵文:??):這個術語在梵文中意為宇宙的秩序、天則理法、真理、個人信仰等,此處音譯為“梨多”。——譯注
[59]Satya:“諦”或“真諦”。代表絕對的真理,或是存有、真實、現實、實存而不變的事物。在印度諸宗教中,這是一個重要的哲學觀念。佛教用諦來代表真理或真實之意,四聖諦及二諦都來自這個字。——譯注
[60](古希臘)柏拉圖. 郭斌和,張竹明譯. 理想國[M]. 北京:商務印書館. 參見p.267, 509c.——譯注
[61]出自華茲華斯的詩《責任頌》(Ode to Duty, 1805)。——譯注
[62]A.B.切思. 摘自《宗教倫理百科全書》卷十:正義(印度)。
[63]同上,vol. ii, 454b; iv. 12b; ix. 87a.
[64]《論語》,亞瑟·威利譯,倫敦:1938. i. 12.
[65]原文中的所引用的英語表述是:In ritual, it is harmony with Nature that is prized.——譯注
[66]《詩篇》119:151。這裏使用的詞是emeth,“真理”。梵文中Satya(諦)對於真理的強調在於“一致性”,emeth(後加動詞,意為可靠)強調的是真理的“可信與可靠”。希伯來語學家提出,忠誠(faithfulness)和永恒(permanence)是它的另一種譯法,而emeth是:不欺騙、不讓步、不變化、經得起考驗。(見《聖經百科全書》,T.K.切恩著,1914年出版:真理)。
[67]《舊約·詩篇》119:151“耶和華啊,你與我相近,你一切的命令盡都真實!”。本書中的《舊約》和《新約》的譯文均摘自《聖經》和合本,下同。——譯注
[68]羅馬諺語,出自羅馬詩人賀拉斯的《歌集》(Odes)III.2, 3: Dulce et decorum est pro patria mori(拉丁語)。——譯注
[69]《理想國》,442b, c.
[70]柏拉圖的“靈魂三分理論”認為:靈魂有三部分,第一是理智的部分(或譯為理性),第二是激情的部分(又譯為:勇猛的部分,或氣魄),第三是欲望的部分。——譯注
[71]阿蘭(Alanus ab Insulis, 1125-1203),法國知名學者、神學家、詩人。——譯注
[72]阿蘭·德·利立.《自然的悲歎》(De Planctu Naturae Prosa).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