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人之廢除(3)(3 / 3)

[19]指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立的心理分析學,也稱精神分析學。其方法和理論影響深遠但也飽受爭議。——譯注

[20]參見浮士德的故事。浮士德(學者、星象師和魔法師)用靈魂與魔鬼交換知識和權力,出現於多種文學和藝術作品,如歌德的《浮士德》和後文提及的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譯注

[21]原文中為希臘語?λη,物質、原材料、木材的意思。——譯注

[22]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是現代科學誕生前占統治地位的關於自然和物理世界的哲學研究。它被認為是當代自然科學,例如物理學的前身。——譯注

[23]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國散文作家、法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古典經驗論的始祖,科學革命的倡導者。培根被認為是第一個意識到科學及其方法論的曆史意義的人,常被賦予“新時代的首席小號手”等稱謂。——譯注

[24]克裏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英國文藝複興時期著名劇作家、詩人及翻譯家。其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是其根據浮士德的傳說創作的一部悲劇作品。——譯注

[25]《浮士德博士的悲劇》(Dr Faustus). 77-90.

[26](英)克利斯朵夫·馬洛. 戴鎦齡譯.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M].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6. 參見p.7.——譯注

[27]《學術的進展》(Advancement of Learning). Bk I. (p.60. in Ellis and Spedding, 1905; p.35 in Everyman Edition).

[28](英)培根. 劉運同譯. 學術的進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參見p.31.——譯注

[29]《迷宮的線索》(Filum Labyrinthi). i.

[30]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 1493-1541),瑞士醫生和煉金術師。他確立了物質的三元素理論,他認為人類同樣也是由靈魂、精神、肉體三元素構成,自成一微觀宇宙,各部分與宏觀宇宙相互對應。——譯注

[31]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國作家、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譯注

[32]歌德在魏瑪期間開始研究自然科學,最主要的是色彩學和植物學。作為植物學家,他的科研的出發點是物種間的同源性,例如他認為植物的典型形式存在於葉片中,而植物的各個部分都是這一形式的變體。但這種同源性理論缺乏科學根據,與現代科學中物種同源性並非同一概念。他的色彩學理論則致力於編製對於各種色彩現象的全麵的理性表述,但由於其缺乏預測性而缺乏科學價值。——譯注

[33]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奧地利社會哲學家、社會改革家、建築師、神秘學家。神秘主義運動“人智學”的創始者,試圖尋找科學和靈性的統一,但人智學的科學性在當時即受到廣泛懷疑。——譯注

[34]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是一位出生在奧地利的以色列猶太裔神學家、聖經學者、翻譯家和宗教哲學家。他的著作《我和你》(Ich und Du, 1921)中認為,人與神的相遇(而非結合)是所有人類關係的典範。該書認為應該抵製將“你”簡化為“它”的做法。布伯認為,“我-它”的關係是不平等的,“我”是主動者,“它”是被動決定的,與“我-它”關係相反,布伯強調“我-你”才是一種真正的關係,人性才能獲得充分的表達。——譯注

[35]傳說中的一種蛇形怪物,在十七世紀及更早的歐洲傳說中反複出現。與其對視者將死亡。不過注視並不是它唯一的武器,它的呼吸也被認為是致命的。——譯注

[36]見第一章注[51]。——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