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學派〕塞涅卡[56],《道德書簡》,liv
“子曰:篤信好學,死守善道。”
——〔古代中國〕《論語》泰伯8:13
(b)
“寧可一死,也不要受奴役,遭淩辱。”[57]
——〔古羅馬〕西塞羅,《論義務》,i.xxiii
“偷生何如一死!”[58]
——〔盎克魯撒克遜〕《貝奧武甫》,2890
“自然和理性要求人們不去做不合適的或懦弱的事情,從而不想、不做欲望驅使人去做、去想的任何事情。”[59]
——〔古羅馬〕西塞羅,《論義務》,i.iv
“不要理會有人說,人就要想人的事,有死的存在就要想有死的存在的事。應當努力追求不朽的東西,過一種與我們身上最好的部分相適應的生活。因為這個部分雖然很小,他的能力與榮耀卻遠超過身體的其他部分。”[60]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1177B
“身體應由靈魂來指引,而靈魂應由我們內心的精神來指引。這是第一法則,正是憑借著這個法則,心靈中最高的力量才能要求其餘部分的服從。”
——〔英〕胡克,《論教會體製的法則》,i.viii.6
“讓他不求死,讓他不求生,讓他等待他命定的時刻……讓他耐心忍受惡言惡語,完全戒除肉體的歡愉。”
——〔古印度〕《宗教倫理百科全書》ii.98,摩奴法典
“一個不動搖並且約束自己的意識的人,……可以說是全心全意的人。就像無風之處的火焰不會晃動,全心全意的人不會動搖。”
——〔古印度〕《宗教倫理百科全書》ii.90,薄伽梵歌
(c)
“對智慧的愛難道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實踐嗎?”[61]
——〔古希臘〕柏拉圖,《斐多篇》,81A
“我知道自己吊在樹上,被大風吹得旋轉不停,整整九個晝夜真漫長,身上七穿八洞血如注,每處傷口都是長矛刺,奧丁我甘願充當犧牲。”[62]
——〔古代北歐〕《高人的箴言》139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
——〔基督教〕《約翰福音》12:24,25
注釋
[1]見第三章注[7]。——譯注
[2]胡克(Richard Hooker, 1554-1600),文藝複興時期英國神學家,聖公會創始人之一。——譯注
[3]指基督教會中聖職自十二使徒起代代相傳,也指從使徒至今的教義連續性。——譯注
[4]參見《舊約·出埃及記》20:13,摩西十誡之一。後文中也有若幹示例屬於十誡。——譯注
[5]霍爾(Henry Reginald HollandHall, 1873-1930),英國的埃及學者、曆史學家。——譯注
[6](冰島)佚名. 石琴娥, 斯文譯. 埃達[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參見p.15.——譯注
[7]沙瑪什:巴比倫和亞述神話中的太陽神,為正義的象征。——譯注
[8]雅勒(Paul Alexandre RenéJanet, 1823-1899),法國哲學家、作家。——譯注
[9]作者注原為15:23,參見亞瑟·威利譯本。為該譯本編號不同所致。——譯注
[10]西塞羅. 王煥生譯. 論義務[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5.——譯注
[11]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106 BC-43 BC),著名政治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譯注
[12](英)洛克. 瞿菊農, 葉啟芳譯. 政府論·下篇[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 12.——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