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誌翔
伸手相助,永遠都是值得讚美的。但請不要忘了認真對待那一道守護人性尊嚴的心籬。
曾應邀去一所高校給一些學生記者講新聞采寫中的人文關係。講座進行中,報告廳裏時時爆發出陣陣笑聲。講完,一些學生圍過來,提問、要地址。我自覺良好。
一星期後,收到一封信,寄自那所大學。心想,一定是位寫作愛好者,聽了講座後寫信來探討問題。
信箋被折疊成精巧的形狀,一看就知道寫信者是位女生。小心拆開,讀下去,心情陡然變得沉重。
我在講座中曾談及一事:高考結束後,我到某地采訪,發現當地電視台在“熱播”有關貧困生的報道。一些在高考中得高分的特困學生,因擔心交不起學費,有的在鏡頭前偷偷哭泣;有的與親人抱頭痛哭;有的甚至在親人遺像前號啕大哭。我說,那種畫麵給我一種強烈的視覺刺激,我懷疑,如此坦然地公開展示窘境會不會給被訪者帶來心靈的創傷;我也質問,是不是援助的獲得必須以付出自尊為代價?那些以喚起愛心為目的的電視鏡頭,是不是顯得太過生硬粗暴,是不是完全忽略了被訪者個人內心的真實感受?
信裏麵說,她就是我所述的曾在鏡頭前痛哭的一名學生。
她說,自從電視裏播出那一報道後,她感覺如受重創,幾乎無法喘息。整個暑假她都過得恍恍惚惚。她說她不能怪任何人,因為都是出於好心,她隻能怪自己家境貧困。她說她也想過逃離鏡頭,想過逃離他人憐憫的目光,但她無力決斷。她接受了援助,進了這所遠遠低於自己期望值的高校。
而我講座中的那番言論,無意中觸及了她內心裏隱秘的傷痛。她說那一刻她的腦中一片空白,此後我講了些什麼她一概不知。她裝作埋頭讀小說,但其實一行也沒有讀懂。
傷害一個人就是這麼簡單。而傷口的複原,卻需要漫長的時間。一點兒風吹草動,都會在心底掀起驚濤駭浪。
我在回信中表達了誠懇的歉意,並說了一堆蒼白陳腐的道理加以勸慰。
她再一次回信,信裏說,她現在需要的僅僅是——遺忘。
開始明白,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小塊領地,無論富者窮者智者愚者,身邊都圍著一道或高或矮的籬笆,以保護自己的個人領地不受侵犯。這道籬笆既是一種拒絕,又是一種邀請:它拒絕惡意的窺探,粗暴的闖入;它邀請真誠的幫助,平等的會晤。它是脆弱的,陽光可以滲透,和風可以吹拂,但無法承受雙足的踐踏。
伸手相助,永遠都是值得讚美的。但請不要忘了認真對待那一道守護人性尊嚴的心籬。
珍惜
◎文/梁紅芳
珍惜的結果變成過錯,這似乎就是生活中常有的悖論。
應邀去參觀朋友的新居。
整個房間布置得典雅、舒適。暗花的乳白色窗簾透著淡淡的天光,柔嫩的文竹在潔淨的玻璃茶幾上牽繞,純木的電視台櫃、闊葉的植物圍繞著客廳的中心——墨綠色的粗尼沙發。客廳裏的物件都各得其所,站在它們應在的位置,共同散發著主人渴望的溫情、閑適的格調。
可是,那出自名品“曲美”的沙發,在扶手、靠背上都被主人蓋上白色繡花的沙發布,仿佛綠洲上的幾塊沙漠,破壞了整體的協調。我的目光變得有些跳躍。墨綠色的典雅華貴被分割後,不再能體現設計者當初想要表現的深色粗尼與線條流暢的木質相親的粗獷中的細膩、協調中的精細。
朋友在我們的請求下,撤下沙發布,又小心地蓋上。並解釋說,沙發套雖然可以洗,但洗過之後肯定會破壞料子的質感,蓋上布就可以多保持一下沙發的美了。
我張張嘴,想說點什麼又沒說。
我想起小時候媽媽給我做了一件漂亮的花棉襖,為了不弄髒,多穿幾次,媽媽給我套了件她的外套改製的藍色卡其布外罩。每次我想脫掉外罩展示一下棉襖的漂亮,總遭到媽媽的訓斥和之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教育:你喜不喜歡你的花棉襖?喜歡。你希不希望每年都能穿?希望。衣服洗多了會不會舊?會。怎樣才能讓衣服不髒?套一件外罩。
結果,每次穿上那件漂亮的花棉襖時,我就比平時更醜。
珍惜的結果變成過錯。這似乎就是生活中常有的悖論。
窮畫家的故事
◎文/胡秀清
堅持到底是眾所皆知的成功法則,但堅持錯誤的方向而且始終不願修正,卻是導致失敗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