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真理永恒(9)(2 / 3)

美國人的檔案也並非十全十美,可終究是個人、企業用自己的行為來寫,而整個社會又有一種機製,使檔案處處有用,人人重視,構成了某種社會規範力量。

人治在其中,法治更在其中。

在耶魯“擦洗”靈魂

◎文/高歌

快樂嘛,這是需要努力來得到的。

白大褂為我“擦洗”靈魂

耶魯大學醫院是一棟看上去十分刻板的龐然大物,整整齊齊的巨型長方體建築,茶色的玻璃,與那條街上其他小屋古樸清秀的風格很不相稱。

念本科時,除了一年一度的體檢,平時有個什麼傷風感冒牙疼喉痛,都會跑到這裏來向護士要藥。每年秋天也會到這裏來排隊打預防針,希望冬天不會再得流感——可是年年還是照得不誤,真不知道這些預防針到底有什麼用。

我到這所醫院裏來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來看心理醫生。從大三到大四,我來這裏拜訪心理醫生,少說也有幾十次。我去的科叫“心理衛生”(mental hygiene),聽起來怪不舒服:每次聽到,腦海裏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景象——一個穿白大褂的醫生拿著一塊紗布在拚命地“擦洗”我的靈魂。

心理衛生科在二樓,永遠靜悄悄。地板上鋪著厚厚的地毯,走路不會發出任何聲音。長廊兩邊各擺一排椅子,候診的學生一般都低著頭翻看雜誌,大家盡量不坐在一起,也很少有人交談。醫生不時走出來,把病人迎進去。在這裏,我常遇見我依稀認識的人——同上大課的某個同學,或是助教。我們一般不打招呼,裝作沒認出對方,擦身而過。我腦海中曾閃過好奇的念頭:“他來幹嗎?”

我在德國波茨坦大學教過一年英語,知道德國人沒有看心理醫生的習慣。對我的學生們偶然提起我讀大學時看過心理醫生,他們都大驚失色,以懷疑的眼光打量我:“你好像很健康正常啊,怎麼會心理上有問題?”我解釋說,去看心理醫生,在耶魯學生中間是相當普遍的,並不一定是有什麼嚴重的精神病,有時候或許隻是有些疑難或者問題需要找個人傾訴一番,或是讓某個局外人來幫你分析一下。學校反正免費提供心理谘詢服務,何樂而不為呢?耶魯《每日新聞報》上披露,在耶魯約有三分之一學生至少去醫院看過一次心理醫生,而去看醫生的原因五花八門——學習的壓力、考試不理想、跟男/女朋友吵架或者分手、家庭的問題、朋友間的不合、對自己未來的焦慮……尤其是在期中和期末考試的前夕,來心理衛生科尋求谘詢的人數都會驟增。

“為什麼有這些問題不向朋友或是家人傾訴,卻一定要來找心理醫生呢?”德國學生還是不解。

“父母家人不在耶魯,不一定理解你的處境;而你的朋友處在同樣的壓力之中,也可能有同樣問題。尤其是在大考前夕,大家都忙得一團糟,誰有工夫一天到晚聽你喋喋不休地訴苦?”

見學生們神情仍然疑惑,我索性找來各種相關文章,用了整整一堂課來討論大學生“心理衛生”問題。

心理病人谘詢的多為雞毛蒜皮的小煩惱

耶魯的心理谘詢和治療完全免費。很偶然地發現身邊幾個好朋友都在看心理醫生,“病齡”已有好幾年,有的還在服用抗沮喪藥物,我的反應和我的德國學生一樣——他們看起來都十分健康快樂呀,怎麼會有心理上的毛病?他們其中一人告訴我,他有憂鬱症和輕微的強迫症,如果不用藥物控製,就不停地湧起關於死亡的念頭,情緒不穩,總是想哭泣,沒有動力完成任何工作。他加上一句:“如果不是服藥多年來控製我的情緒的話,我可能根本進不了耶魯,現在會一天到晚像廢物一樣躺在家裏!”

他的情況絕不是個別例子,耶魯相當一部分學生都在接受藥物或談話治療,或者雙管齊下。學校醫院心理科反映說,最近幾年內,來就診的學生和各種服用抗憂鬱症藥物的學生人數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