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王故裏(2 / 2)

多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崇拜成功的英雄,但是試想想項羽,他從觀秦始皇南巡的輿仗而起“取彼而代之”的念頭開始,到後來揭竿而起、引江東八千子弟兵西渡而反秦,率五國諸侯、將十萬悍卒,叩關而攻秦。東征西討,馳騁縱橫。三年之內,破釜沉舟,殺蘇角、虜王離、敗章邯、奪關中,是何等的威風?到後來,他不聽範增的勸說,一味嗜殺。坑降卒、屠鹹陽、焚阿房、封諸侯、宴鴻門,在楚漢相爭中被劉邦用“寧鬥智,不鬥力”的戰略擊敗,中了十麵埋伏。在垓下一戰中,楚歌四麵,在帳中揮淚別姬,隻剩下二十八騎殺出重圍,因無顏麵見江東父老而自刎。在他起兵後的短短八年中,演出了一出出何等悲壯而慘烈的活劇啊!這位想以霸道行天下又以霸道治天下的莽夫,直到臨死前,還執迷不悟,相信“此仍天亡我楚,非戰之罪也”,慷慨悲歌著“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而死去,又給這出悲劇增添了何等奇瑰的色彩!因此,對於這位失敗了的英雄,人們並沒有去嘲弄他。相反的,人們創作了若幹文藝作品去表現他。人們為他歎息、為他擊掌、為他憤恨、為他惋惜、甚至為他壯烈的失敗而流淚。在他的身上,傳奇性是多於曆史的真實性的。在曆史上,這樣的人物恐怕是少有的吧?誠如太史公所說:“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嚐有也。”為此,他感歎道:“自矜功伐,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自責,過矣。”曆史是一麵鏡子,讀史之餘,掩卷而思,人們不是可以從中悟出許多道理來嗎?

成王敗寇,曆來如此。然而,人們對於那位在這場戰爭中勝利了的君王劉邦卻大有不敬,不僅太史公在《高祖本紀》中多有譏誚,民間對他也多有微詞,遠不及對項羽的尊崇。這當然並不完全是同情弱者的逆反心理的作用。記得浙江上虞的虞姬廟前有這樣一副對聯:

今尚祀虞東漢已無高後廟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範家船

高後,即劉邦之妻呂雉。東漢時還是劉家的天下,可是民間已經無人在祭祀呂後了。可對虞姬,人們始終還在祭祀她、懷念她。在這裏,人們巧妙地將劉邦和項羽的配偶加以對比,從一個側麵來表達了愛憎和褒貶。看來,口碑的力量是無形的。

看院子的老人告訴我,項王故裏還要再行修葺,還要為項羽塑像立碑,從而建成一個項王故裏公園,開辟為一個旅遊勝地,供人們前來瞻仰和遊覽。

在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兩千多年前曾是楚漢相爭的古戰場。現在,那種鐵騎紛爭、流矢交墜的場景已經不能複見,然而人們還是能從古人的業績之中領略到曆史的光輝。在這一帶,沛縣是劉邦的家鄉,蕭何和樊噲的故裏;沐陽有虞姬廟(一說虞姬是沐陽人);睢寧是張良隱居和“圯橋進履”的地方;淮陰是韓信的家鄉;徐州則有範增墓。這裏離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澤鄉也不遠。這樣,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楚漢曆史公園”,沿著這樣一些曆史的故跡開辟一條旅遊專線,想必會引導人們去向往追回那久久逝去的年代的。

煙雨迷蒙,落葉蕭蕭,我在項王故裏的荒徑上徜徉漫步,默默懷念著這位英名蓋世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