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停遊泳的魚——金槍魚
金槍魚類屬鱸形目鯖科又叫鮪魚,華人世界又稱為“吞拿(魚)”。是大洋暖水性洄遊魚類,主要分布於低中緯度海區,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有廣泛的分布。同金槍魚最相似的是鰹屬魚類,最簡單的區分方法是鰹屬腹部有4~6條黑色縱帶,其它相近魚種如舵鰹、狐鰹等有暗色縱帶等。而金槍魚類,魚體無任何黑斑,或深色縱紋。
金槍魚體呈紡錘形,具有魚雷體形,其橫斷麵略呈圓形。強勁的肌肉及新月形尾鰭,鱗以退化為小圓鱗,適於快速遊泳,一般時速為每小時30~50公裏,最高速可達每小時160公裏,比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還要快。金槍魚若停止遊泳就會窒息,原因是金槍魚遊泳時總是開著口,使水流經過鰓部而吸氧呼吸,所以在一生中它隻能不停地持續高速遊泳,即使在夜間也不休息,隻是減緩了遊速,降低了代謝。
科學研究表明,大多數金槍魚棲息在100~400米水深的海域,幼體的大眼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以及鰹魚都棲息在海洋的表層水域,一般不超過50米水深,而成體的大眼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棲息水層比較深,大眼金槍魚的棲息水層深於黃鰭金槍魚。
它的產卵期很長,產卵海域甚廣,使得全年都有金槍魚在各海域中產卵,加上旺盛的繁殖力,全世界的食家才得以享受它得鮮美滋味。
金槍魚的溫度為什麼會比周圍水溫高呢?原來它身體兩側有皮膚肌肉血管網叢,經科學家周密研究,金槍魚的體溫比周圍水溫高出9℃。這種不知疲倦的快速遊泳者,肌肉收縮力量是使它們體溫升高的主要原因。沿金槍魚脊柱兩側強有力的肌肉和皮膚上大量的血管網叢,表明這些部分的新陳代謝特別旺盛,因而金槍魚的魚肉似牛肉,是紫紅色的。其中血紅索含量很高,低脂而高強蛋白,所以營養價值高。
金槍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上層裏的魚類,是一種大洋性魚類。我國南海金槍魚的資源很豐富,台灣省的金槍魚漁業比較發達,產量名列世界第四位,僅次於日本、美國和菲律賓。
金槍魚類屬鱸形目鯖科。又叫鮪魚。金槍魚有50多個品種,包括大型大眼金槍魚、黃鰭金槍魚、藍鰭金槍魚、青幹金槍魚、黃鰭鮪、拆卸白卜鮪、圓鮀鰹、東方狐鰹等屬。其中半數以上為大型魚類,如大眼、黃鰭、藍鰭金槍魚、黃鰭鮪等,最大的體長達3.5米,體重六七百公斤,而最小的品種隻有三公斤重,可見大小相差很懸殊。
金槍魚和旗魚同屬大洋洄遊性“候魚”,每年的初夏、秋末,它們舉家合群都要作上萬裏程的北上南歸的生殖、索餌洄遊。冬春季,它們聚集於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線附近的多珊瑚礁深水域,待到來年夏季到赤時,那些“身懷六甲”的親魚,便迫不及待地紛紛遠涉重洋,奔赴它們各自的出生地去產卵生子、哺育兒女、休息生息,直至秋後,再舉南遷。
形成金槍魚棲息地、魚道、產卵場、索鉺的海域,主要集中在南太平洋、東太平洋廣大海域。在貝勞群島周圍、黑西哥灣、北非海域、南亞諸國海域,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以及日本海,每年夏秋都會出現金槍魚場。金槍魚也會尾隨其他魚群的後邊,捕食雪魚、鯡魚、鮐魚、沙丁魚等。
金槍魚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魚類,它遊泳速度快、旅行範圍遠達數千公裏。金槍魚對環境有著獨特的適應能力,它的生長潛力也很大近幾十年來,很多科學家對金槍魚進行“標誌流放”試驗,他們把捕到的金槍魚,標上記號後再放回大海,觀察它們的洄遊路線,結果漁業工作者從回捕的金槍魚中發現,有一種金槍魚能夠從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沿岸遊到日本近海,全程長達8500公裏,平均每天遊26公裏;另一種金槍魚橫跨7770公裏寬的大西洋隻用了119天,每天所遊的路程都超過了65公裏;還有一種金槍魚竟然能夠從澳大利亞灣穿越印度洋,最終抵達大西洋彼岸,它的長途洄遊的耐力實在令人欽佩。
金槍魚是魚類中的遊泳能手,它遊泳速度快,旅行範圍遠達數千公裏,能作跨洋環遊,被稱為“沒有國界的魚類”。根據科學家研究,金槍魚是唯一能夠長距離快速遊泳的大型魚類,實驗顯示,金槍魚每天遊程可以達到230公裏。
金槍魚的整個身體呈流線型,順著頭部延伸的胸甲,仿佛是一塊獨特的能夠調整水流的平衡板,可以減少它在遊動過程中產生的阻力。另外,金槍魚的尾部呈半月形,使它在大海裏能夠很快地向前衝刺。
在大海裏,金槍魚為了適應所處的環境,它腹部和背部的顏色是不一樣的,這是金槍魚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金槍魚腹部的顏色比背部的要淺,這樣,從海裏麵向上看它的時候,它淺談的體色跟海麵的顏色差不多;從天空往下看的時候,它又跟海洋深處水的顏色差不多。這樣,金槍魚靠上下體色的差異既能夠躲避空中和大海裏的天敵,又能夠巧妙地迷惑其他生物,進行捕食。金槍魚是一種肉食性的海洋魚類,其主要食物是各種魚類和甲殼類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