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工程師不宜(1 / 3)

“人類到何時才能擺脫地球的束縛,生活在湛藍而祥和的天空中呢?”

其實可以輕易地回答卡米耶·弗拉瑪裏翁的問題:到了飛行器發展到能解決人類飛行的問題時。隨著電的實際應用,人們可以展望解決這個問題的日期不會太久了。1783年,蒙戈爾菲埃兄弟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蒙戈爾菲埃式熱空氣氣球。物理學家查爾斯造出了第一個氫氣球。而遠在此之前,就有一些富於冒險精神的人幻想依靠機械來征服空間。因此,最早的發明家們並沒有考慮要使用比空氣重的設備——受他們那個時代的物理學水平所限。他們所想的是怎樣借助比空氣輕的裝置或對鳥類的模仿來製造飛行器,實現空中運輸。

據說,代達羅斯之子,高傲的伊卡洛斯就成功飛行了,但他在飛近太陽時,那對用蠟粘起來的翅膀融化了。

不用追溯到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年代,也無須說塔蘭托·德·阿希塔斯,即使是但丁·德·貝盧茲、列奧納多·達·芬奇;吉多提等人的作品中,也都能發現關於在大氣中航行的機器的影子。

二百多年之後,發明家開始大批湧現。1742年,巴克維爾侯爵製作了一套翅膀係統,他在塞納河上進行試飛,結果摔折了胳膊。1768年,波克東的一種有提升螺旋槳和推進螺旋槳的裝置問世。1781年,巴登親王的建築師密爾威恩造出了一種模仿直翅昆蟲動作的機器,來抵製當時剛剛發明的飛艇。1784年,羅諾瓦和比安沃尼設置了一種用發條發動的螺旋槳機器。1808年,奧地利人雅克·德根進行試飛。

1810年,南特的德尼奧發表了一本小冊子,提出了“比空氣重”的原理。

後來,從1811年到1840年,又出現了貝林格、維迦勒、薩爾蒂、迪博謝和卡尼阿爾·德·拉圖爾等人的許多研究和發明。

1842年,英國人亨森發明了斜翼和用蒸汽推動的螺旋槳機。

1845年,科敘發明了直升螺旋槳機1847年,卡米耶·維爾發明了鳥翼螺旋槳。

1852年,勒蒂爾發明了可控降落傘係統,他本人也死在試驗中,同年,米歇爾·魯製造了帶四個旋轉翼的滑翔機。

1853年,貝蕾尼克發明了借助牽引式螺旋槳推進的飛機,沃桑沙爾達納發明了可控風箏,喬治·戈萊提出了裝有煤氣發動機的飛行機器方案。

從1854年到1863年,湧現出了約瑟夫·波利納(他曾獲好幾項航空發明專利)、布萊昂、卡林福德、勒·布裏、迪·當普勒、布萊特(他發明的提升螺旋槳可按正反方向分別旋轉)、史密斯、巴拿菲厄、克羅斯尼埃等人。

1863年,在納達爾的不懈努力下,“比空氣重”者協會終於在巴黎成立。

發明家們在那裏試驗他們的機器,有些已獲得專利,如:蓬通·達美庫爾的蒸汽螺旋槳機、拉朗代勒的斜翼帶傘螺旋槳組合係統、盧弗利埃的飛舟、埃斯泰爾諾的機械鳥、格魯弗的杠杆牽引翼。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發明家們大搞發明,數學家們計算著能使空中運輸成為現實的所有數據,如:布爾卡爾、勒·布裏、戈夫曼、史密斯、斯特體費洛、普裏讓、當雅爾、波梅和德·拉波茲、穆瓦、貝諾、諾貝爾、於羅·德·維爾納弗、阿申巴赫、加拉蓬、迪舍斯納、當迪朗、巴利澤爾、迪厄埃德、梅勒基期夫、福爾拉尼尼、布瑞爾裏塔坦、唐德裏厄、愛迪生等,他們有的用翅膀,有的用螺旋槳或斜翼,在想象、創造、研製、完善著飛行機器,直到有一天,某位發明家製造出一種可裝到這些飛行機器上的功率強大而重量體積極小的發動機,這些飛行器就會大顯身手了。

請諸位耐心地默念這繁多的人名。我們應該把征服者羅布爾之前的飛行器發展曆程簡單介紹一下,正是這些前輩的不懈探索,才使羅布爾設計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完美的飛行器,雖然他對那些頑固的氣球主義者不屑一顧,但對“比空氣重”的先驅者,無論他們是英國人、美國人、意大利人、奧地利人和法國人,他都衷心佩服。而且他是在法國人的試驗成果上加以改進,才最終使“信天翁號”得以問世,他也才得以翱翔藍天的。

確實,不管是實踐還是理論上,都很清楚地表明,空氣是一種很牢靠的支撐體。一個直徑1米的圓形降落傘不但能減緩降落的速度,而且可以使降落傘失去加速度,這已是事實且為大眾所接受。

同樣具有說服力的是,在高速運動中,由於重力的作用基本上與速度的平方成反比而使它變得微乎其微。

而且盡人皆知,飛行動物的體重越大(盡管這類動物的飛行速度不快),支撐它們的必要的翼展麵積相應地會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