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迷: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早春季節與初冬季節的氣候條件差不多,水溫還比初冬時要低一些,為什麼早春還要好釣一些呢?
吳師傅:從氣候學上區分,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早春與初冬大多屬於冬季。以南京為例,冬季大約從11月16日開始,一直要延續到翌年3月25日。
冬季最冷的月份是1月,之前的氣溫是逐漸下降的,之後的氣溫是逐漸上升的,但2月份的平均氣溫低於12月的平均氣溫,3月份的平均氣溫低於11月的平均氣溫。
在這期間自然水域中的水溫又有什麼特點呢?我們參考一下與南京地區相距不遠的無錫太湖的統計資料。
太湖湖水溫度最低的月份也是1月,之前的水溫逐漸下降,之後的水溫逐漸上升,但2月份的平均水溫也是低於12月份的平均水溫,3月份的平均水溫低於11月份的平均水溫。它們和相應月份的氣溫變化規律一致。
既然早春季節的氣溫與水溫都低於初冬季節的氣溫與水溫,按理說應該更不利於魚開口覓食,為何反而更好釣呢?我想這有下列3點原因:
魚早在冬季來臨之時已作好越冬準備。大家都知道,秋季是垂釣的黃金季節,這意味著在秋季魚有充裕的時間覓食,也有豐盛的餌料來滿足其需要,一旦冬季嚴寒來臨,已具備足夠的身體條件,可以減少覓食量,甚至禁食而安然渡過漫長的寒冬。
初冬與早春,魚類處於不同的新陳代謝周期中。入冬後,氣溫總體的變化趨勢是逐漸下降的,在陣陣寒流襲擊下,魚的新陳代謝水平逐漸降低。而進入早春後,隨著氣溫的回升,魚的新陳代謝水平在逐漸增強。
魚在早春季節的生理需求。經過嚴寒期的蟄伏,魚在維持生命活動的過程中有很大的消耗,需要及時地補充營養;同時,越冬之後緊接而來的春季是魚繁殖的季節,必須抓緊時間攝食,快速育肥自己,以應付消耗極大的繁殖活動。這兩種生理需求,迫使魚在水溫較低的早春,生命機能迅速地活躍起來。這也是生命周期的自然規律。
釣魚迷:既然在早春氣溫回升時能使魚迅速恢複食欲,為什麼在冬季遇到氣溫回升時,魚卻不能迅速恢複食欲呢?
吳師傅:在冬季短暫的三四天氣溫回升時,不足以改變魚的新陳代謝水平。
地球上一切生物發育、性成熟年齡等生命周期都受到溫度的製約,要完成某一發育過程需具有一定的溫度常數,即需要一定的總積溫,僅靠短短幾天的高溫是不能完成的。
所謂總積溫是指生物整個發育曆期或某一發育階段內,高於一定溫度閾值以上的晝夜溫度的總和。例如,白鰱在日照充足、水溫高的廣西地區,達到性成熟的年齡要2年,所需總積溫平均為19584℃;而在日照、水溫都較低的黑龍江地區,達到性成熟的年齡長達5~6年,所需總積溫卻大致相同,平均為18315℃。
由此可見,魚在冬季一旦蟄伏於水中,要從嚴寒中逐漸恢複過來,把新陳代謝水平調整到一個較高水平,需要一定的總積溫,不可能依靠短短幾天增溫就能完成這一生理轉變過程。因此,複蘇的魚在水溫比初冬更低的早春季節中反而好釣一些,也就不足為奇!隻要水域的底溫達到了魚開口的程度,新陳代謝日趨旺盛的底棲魚類一定會在早春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