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迷:我看到有些垂釣書籍上介紹過魚的適宜水溫,如淡水魚類的適宜水溫大多在12~25℃,最適水溫在15~20℃;有的還進一步分類介紹,如鯽魚的適宜水溫為19~23℃,鯉魚為23~28℃等。這是否表示在這些水溫下,最適合垂釣,即最好釣呢?
吳師傅:魚的適宜水溫,從不同角度出發有不同的最適溫度,如最適的繁殖溫度、最適的生長溫度等,它們分布在魚的各個生活階段中。
然而,從垂釣角度看卻很難得出有最適溫度的結論。正如在前麵“魚為什麼不天天開口覓食”一節中所指出的魚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旺食水溫一樣,我們也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最適垂釣的水溫。你說的那些適宜水溫也許是指魚的最適生長水溫。這些數據都是從魚類養殖學中引來的。魚是否容易上鉤,總是與魚的食欲高低密切相關。而魚是否開口覓食,不僅與水溫高低有關,更與水溫的相對變化幅度有關,一般地說,氣溫變化過大不利於魚的開口覓食,而且溫度長期穩定不變也不利於形成覓食高潮,和緩的溫度變化卻能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覓食高潮,給垂釣者帶來極大的驚喜與興奮。
釣魚迷:這麼說來我們討論“魚的適宜水溫對垂釣有何意義”也就多餘了。
吳師傅:我們在這兒討論魚的適宜水溫,主要目的是從魚的生理規律中把握住在不同季節裏垂釣的大方向,即在某一魚體溫度下,魚是喜歡到溫度高的水域中去呢,還是喜歡到水溫低的地方?
釣魚迷:我們知道水中的溫度分布是不均衡的,魚的體溫又跟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這讓我們如何確定魚的體溫呢?
吳師傅:垂釣的魚種主要是鯽魚,其次是鯉裏,它們都屬底棲魚類。這些魚類的體溫可近似地視為底層水溫,尤其是在淺水水域垂釣的時候更是如此。
但為了研究魚在某一體溫下,它喜歡選擇哪些水溫生活,科研人員專門對幾種家魚進行了實驗,得到了它們的選擇溫度與回避溫度。
釣魚迷:馴化溫度、回避溫度和最適溫度代表了什麼含義?
吳師傅:我們在前麵指出過,魚體的溫度與環境水溫基本相同,對大多數魚類而言隻比環境水溫高0.5~1℃。當我們進行科學試驗時,有對需要將魚類體溫固定在某一溫度值,就要將魚類從原有的自然水溫中人為地改變到這個溫度範圍中來。於是,魚體逐漸適應這一溫度的過程就稱其為溫度馴化,這一溫度叫做馴化溫度。馴化溫度代表了試驗魚類的體溫。為了防止魚類在溫度馴化過程中因溫度變化過大而生病,每天隻能改變1℃,直到預定溫度後再保持該溫度值在1周以上。
回避溫度,顧名思義是魚類需要躲避的溫度。這個溫度會立即令魚體產生不舒適的感覺。
最適溫度,科學地講應是魚類機體新陳代謝最為旺盛、代謝率最高、生長發育也最快的溫度。最適溫度一般指某一溫度範圍。
在室內進行魚類溫度選擇試驗時,是把具有特定馴化溫度的魚類放到一個能調節溫度梯度的水域中去。由於魚類是一種具有應激反應的動物,它便自動地跑到其最能適應的溫度環境中,而回避那些其身體不能適應的溫度環境。因此,這裏的最適溫度不一定是其生長的最適溫度,而是相對舒適的最佳溫度。
釣魚迷:利用這種方法測出的魚類選擇溫度,對我們垂釣活動有什麼意義呢?
吳師傅:我們可以得出下列幾點結論:
魚類的馴化溫度(即體溫)不同,其回避的溫度和選擇的適宜溫度也不同。
不同的魚類,在相同的馴化溫度下,具有不同的回避溫度和適宜溫度。
大多數常見家魚在25℃及其以下的馴化溫度時,所選擇的適應溫度高於其馴化溫度,而在25℃以上的馴化溫度時,所選擇的適應溫度開始低於其馴化溫度。
馴化溫度愈低,最適溫度與其差別愈大,反之兩者差別愈小。
馴化溫度愈低,魚回避的最高溫度值與其差值愈大,反之兩者差值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