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魚的適宜水溫對垂釣有何意義?(2 / 2)

我們在自然水域中垂釣,魚的體溫相當於表中的馴化溫度,而水域中由於水的深淺不同,便提供了一個溫度梯度環境供其選擇。根據上述試驗結果,我們又能得到下列與垂釣有關的結論:

當我們垂釣的對象是鯽魚、鯉魚時,日平均氣溫在25℃以下時要著重選擇暖水水域垂釣,日平均氣溫超過25℃後則應著重選擇較涼的水域垂釣。

當我們垂釣的對象是鰱魚、鱅魚和草魚時,日平均氣溫在30℃以下時要著重選擇暖水水域垂釣,日平均氣溫超過30℃後則應著重選擇較涼的水域垂釣。

釣魚迷:這裏所說的“暖水水域”與“涼水水域”似乎讓人難以掌握。

吳師傅:這裏所說的暖與涼,是相對魚體的體溫而言的,即比魚的體溫高叫暖,比其體溫低叫涼。上述兩條垂釣結論是根據魚在某馴化溫度下所喜愛的最適溫度得到的。

然而,我們在實際垂釣活動中隻能根據經驗來判斷水的溫度是暖與涼。例如,有的釣手在秋季從水底釣上一條魚,手一摸感到暖呼呼的。馬上就能判斷此水域底層水是暖和的,魚也好釣。因為上層水較涼,魚愛在底層活動。

釣魚迷:你為什麼用日平均氣溫而不用水溫來界定魚的溫度選擇範圍呢?

吳師傅:采用日平均氣溫,實際上就大致代表了水溫,也就代表了魚體溫度。日平均氣溫通常能從天氣預報或報紙上獲得,這樣我們才能大致判斷魚要選擇什麼樣的適宜溫度。

水溫與氣溫的變化一般都不是同步的。中緯度地區深水湖泊的最高水溫與最低水溫分別出現在8月與2~3月,淺水水域由於與空氣的熱交換迅速則極值的出現時間比前者要快。江蘇平均水深2米的水域,水溫滯後氣溫變化約10天。

水溫與氣溫在年度變化中,它們之間的最大差別是:在冬季各個月份中,一般水溫要高出氣溫好幾攝氏度;到了春季,則氣溫要高於水溫,因為空氣增熱迅速;夏季隨水域特性與氣候條件不同,水溫與氣溫相比,時高時低,相差不大,僅為1~3℃;秋季則水溫高於氣溫,因為水冷卻慢。

了解水溫這些變化規律,有利於我們理解魚的體溫變化規律,從而幫助我們判斷在什麼季節、什麼天氣條件下,魚愛往哪兒跑。

例如在早春,這時的平均氣溫在南京地區都小於10℃,而水域中的水溫則是水愈深溫度愈高,因此暖和的水域在深水區。若外出垂釣,在一般塘口中,垂釣水深在1.8米左右才有可能讓魚開口覓食。如果水深不到1.5米,這種塘口一般情況下在早春就不要光顧了,以免浪費時間。

到了仲春季節,垂釣時的水情變化便複雜了。這時南京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接近10℃,後期要超過10℃而進入真正的春季。鯽魚此時的體溫仍較低,喜歡的水域還是暖水域。但這時的淺水水域中,其水深的地方不一定就比淺的地方溫度高,因為冷空氣過後淺水區溫度會快速回升,這時便要釣淺水。如果天陰,前一天晚上又有3~4級的風,水域的溫度有可能呈同溫層分布,那麼第二天早晨仍可釣淺,此時各處溫度相同,而淺水區溶氧量更多。餌料也更多。

到了晚春季節,當日平均氣溫高於水溫後,一般情況下都應選擇較淺的水域垂釣了。此時淺水水域升溫快,溫度普遍高於深水水溫,而底棲魚類體溫是跟隨底層水溫走的,因此愛到淺水區覓食。

進入夏季後,南京的日平均氣溫便要高於22℃,一般的淺水池塘、溝渠的水溫在1周左右也要達到這個溫度。一旦水溫超過25℃,鯽魚、鯉魚便逐漸喜歡選擇較涼的水域。然而黎明時分,由於晝夜氣溫差別大,此時應選擇淺水區釣;太陽出來後淺水區迅速升溫,釣點便要移向深水區。

總之,魚類在某種天氣條件下是喜暖還是喜涼,是每一個垂釣者都應掌握的準則。隻有掌握了它,才能決定選擇什麼樣的水深垂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