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章 有霧的天氣適合垂釣嗎?(1 / 2)

釣魚迷:我在許多地方都聽人說過,有霧的天氣不適合垂釣,不少垂釣的書籍中也有這種說法。這種說法的理由是霧大水汽多,水中溶氧量少,魚便不開口了。

吳師傅:一般來講,有霧的天氣確實不好釣。這是許多人在實踐中驗證了的一條規律,否則這種說法不會流傳這麼廣。

釣魚迷:但是,我又聽少數人講:“有霧的天氣好釣魚啊!”這又是什麼什麼原因呢?

吳師傅:這就要看你遇到什麼樣的霧天!

釣魚迷:難道霧天還有好幾種?

吳師傅:確實如此,霧有不同的種類。不同的霧,對魚的開口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釣魚迷:那就請你介紹一下霧的種類吧。

吳師傅:為了說清楚問題,先得講一講什麼是霧。

霧是一種懸浮在接近地麵空氣層中的微小水滴或水晶,呈白色,均勻地或濃淡不一地彌散在空氣裏,使能見度小於1千米的天氣現象。當能見度在1~10千米時便叫輕霧。

釣魚迷:這麼說來霧就是兩種了,即濃霧與輕霧。

吳師傅:霧的分類有不同的方法,通常不按霧的輕重來區分,因為這種分類方法不能確切地說明霧的本質區別。

釣魚迷:難道濃霧對垂釣的影響還不如輕霧厲害嗎?

吳師傅:這倒不一定遇到濃霧就不好釣,輕霧就一定好釣一些。

釣魚迷:你這麼一說,我反而糊塗了。濃霧肯定水汽多,水中溶氧量更少,魚才更不肯開口。怎麼輕霧天氣反而會比濃霧天氣難釣呢?

吳師傅:霧的濃淡當然與空氣中的水汽多少有關聯,空氣中的水汽要形成霧,與氣溫高低有直接關係。當低層空氣與大地或其他冷的下墊麵接觸時,由於空氣溫度不斷下降,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含量便會逐漸減少,直至達到飽和程度;當溫度繼續降到露點,多餘的水汽便圍繞在空氣中存在的微粒周圍凝結成微小的水滴;若溫度繼續下降到0℃以下,則多餘的水汽便直接在微粒周圍凝華成小的冰晶。這些飄浮在近地空氣層中的小水滴與冰晶便是霧。

由此可見,霧的本身是水滴與冰晶,而不是水汽,因為水汽是看不見的。不論霧是濃還是淡,都要求空氣中的水汽含量達到飽和程度,否則也不可能形成霧。因此,霧的濃與淡,不能用來判斷水中溶氧量的多與寡。

真正影響水中溶氧量的因素,除水溫、風力等因素外,在霧天中主要是霧持續時間的長與短。

釣魚迷:那麼霧天還要用別的分類方法了。

吳師傅:我們可以用霧形成的物理過程,將其大致分為下列5類:

輻射霧。這是由於地麵向近地空氣層輻射冷卻而形成的霧,日出後因氣溫升高便會消失。這種霧多形成於晴朗微風且近地層空氣中水汽充足的夜晚或早晨。天氣晴朗,由於天空中沒有雲層阻擋,大地向外散發的長波有效輻射較強,地麵輻射冷卻也強,空氣降溫幅度大。微風則有利於近地空氣層與大地的熱量交換,使空氣冷卻加快。在有關的氣象諺語中,“霧兆晴天”便是針對這種霧而說的。

平流霧。這是暖濕氣流移動到冷的下墊麵上而形成的霧。在冬季由海洋上的暖溫氣流侵入我國大陸,或者在暖季由大陸上的暖空氣流向冷的海洋表麵上時都會產生這種霧。這種霧由於暖濕氣團的尺度大,常能在大範圍的區域中形成,還可以持久不散。它的厚度可達幾百米,甚至1千米。

蒸發霧。這是冷空氣移到暖水麵上時,由於暖水麵不斷有水汽向外蒸發,使冷空氣中的水汽逐漸達到飽和程度而形成的霧,它又叫“水煙”。這種霧的形成,要求暖水麵上的飽和水汽壓與冷空氣中的飽和水汽壓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值,才能向冷空氣中輸入足夠的水蒸氣以凝結成霧。蒸發霧常見於海洋、江河與湖麵上。

鋒麵霧。這是冷暖兩股氣團相遇時產生的霧。這種霧通常出現在暖鋒的前後。按霧相對於暖鋒麵的位置,還可將其分為鋒前後霧、鋒防霧和鋒霧。由於冷暖氣團的尺度一般都較巨大,形成的霧區沿鋒線呈帶狀分布,長可達數百千米,寬可達200千米。此霧常在梅雨季節出現在江淮流域暖鋒前後,或者在華南準靜止鋒活動的地區。

混合霧。這是兩團接近飽和的空氣在水平方向相互混合後達到飽和時而生成的霧。這種霧大多數出現在海陸氣溫相差很大而風又微弱時的海岸線附近。

釣魚迷:上麵哪些類型的霧有利於垂釣呢?

吳師傅:你不能說哪種霧有利於垂釣,隻能說哪些類型的霧相對其他類型的霧要好釣一些。因為,有霧的天氣,必竟空氣中的水汽已達飽和程度,終歸是不利於垂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