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到公司上班時,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有一次,有人打電話給我。旁邊,有一位女職員正在站著看一本雜誌,你去看一下!
結果坐在我旁邊的科長聽到這件事,就自告奮勇地要幫我去了解。但是,過了不久,科長回來報告情形:
那位女職員確實是站著看雜誌。但是,那一頁是她的上司指示她去拷貝的,而正好女職員對上司要她拷貝的部分非常感興趣,於是一邊拷貝,一邊趁機閱讀一下。
科長尷尬的說道:“凡事還是應該先了解清楚才比較妥當,否則隻憑直覺就遽然下判斷是太主觀了。”
“在公司內,上班時間看雜誌”是事實。可是,僅將表象當作事實,那又意味著什麼呢?
業務員在接納、觀察顧客的反應時,也不要僅就某一個觀點就急急忙忙地將它當作回答的工具。
有一次,會議會結束之後,科長講了一句十分有趣的話:
“昨天B科員去拜訪一位平日態度熱情的顧客,可是沒想到該顧客招呼B科員時,卻顯得相當冷淡,甚至還摔擲湯碗,像這麼溫文儒雅的顧客竟會這麼做,真是令人難以理解。一定是有什麼理由才讓他如此生氣!於是,我便約B科員再一塊去看看這位顧客。”
但是,B科員卻大發脾氣:“我認為沒有必要再去了。去了也是白去,因為他目前的情況不妙……”
當時,我就對B說:“現在這種有能增加85%利益和75%利益的二家公司。你會對那一家公司做較高的評價呢?”“B回答當然是85%的公司!”
“事實上,光是目前能增加85%或75%利益的統計資料是不能代表什麼!因為75%的公司是從數年前就逐漸成長到目前的75%,而85%的公司則是日益衰退跌至現在的85%,所以應該是給予75%的公司較高的評價才對!昨天的顧客也和這個道理一樣:你剛剛說,目前不太妙,但我認為他們家可能發生了什麼事才會這樣!難道今天也會飛來一個湯碗嗎!”
不久,那位顧客打電話來說:“真是十分抱歉,那是我們夫婦在打架。打到你的碗,就是我用來丟內人的那個碗。除了向您表示歉意之外,我也接受這份契約。”
不要輕率地以點來判斷問題。以未來傾向作分析、判斷是相當重要的。